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地球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3:26:50 收藏本文
地球教学设计

地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教学设计1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关于地球的知识学生只听说但不全,让学生思考中外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及古代哲学家的思索。

二、教学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认识,但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介绍为主,实验为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科技视频调动学生思维。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探究组成。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前要求,搜集有关地球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搜集“地球”的音像资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导入:播放视频《地球》,思考、提问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问题。

活动1:地球表面有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如何做生活中的现象。实验操作过程中,选择几个小组上台演示方法学生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探究和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活动2:地球仪上的线教师放视频看、说、听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人类如何规划地球的。

活动3:地球有多大?放PPT谈一谈自己了解的地球大小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地球大小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活动4:地球内部有什么?放视频看、说、听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

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地球方面的知识。学生点评同学的作品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又为自己确立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学流程图:

(一)检查工具,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探究阶段(教师指导)。

(三)观看视频。

(四)总结阶段(学生想法,点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视频知道关于地球更多的知识。

八、帮助和总结

本课利用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对地球的表面、地貌状况进行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的视频对学生认识地球的结构有一定的帮助。

地球教学设计2

  【 教学目标 】

1、 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 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 、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方式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 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 大气的重要性

[讨论]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补充] 大气的成分 [板书]

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

[讨论] 读图2-1并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结合课件)。

大气的作用(重要性) [板书] :

(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 大气的温度

[读图]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规律(特点):

☆(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 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 大气的分层

1、大

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分组讨论]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你说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

小组讨论, 4人一组,每组1个代表发言。

2、教师小结: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 对流层( 0-17千米)

平流层( 17-50千米)

中间层( 50-80千米)

暖层( 80-500千米)

外层( 500千米以上)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结合课件具体分析)

四、 对流层

1、概念: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特点 [板书]

( 1)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赤道纬度为0°,两极的纬度为90°)。

( 2)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 3)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

[探究实验] 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在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情况下采用 Flash动画加以演示)

( 1) 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

……此处隐藏20075个字……是什么样子的,它们会给大地写什么样的信?(任意选择其中景物,也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与之相类似的景物来写。) 学生按要求写信。

2.交流学生所写的信。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读了地球信箱里一封封美丽的、充满爱的信件;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荒山、污河、沙漠、灰蒙蒙的云天向人类求助的目光,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那么就让我们爱护地球的环境、建设美好的家园吧!(课件出示:保护地球 人人有责)

地球教学设计1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⒈学习生字词。

⒉初知课文,理清脉络,巩固快速阅读。

⒊学习课文第一段,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初知课文,理清脉络,巩固快速阅读。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全世界人民都是地球的居民。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是怎么样的?它能供我们人类生活多久呢?今天我们学完第9课《只有一个地球》后就知道了。

二、初知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学习生字词。

⒉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⒊再读课文,根据材料的性质给课文分段,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划分?

⒋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出示下列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讨论:

⒈用“——”画出描写地球样子的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

⒉地球的特点“小”作者是怎么写的?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及面临的生态被破坏的状况。

⒉让学生明白保护地球的紧迫性、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理解内容。

⒈这段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不能再生的原因是什么?会造成什么后果?

⒉自读第三段,思考讨论:

人类目前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⒊自读第四段,讨论:

(1)这段讲几层意思?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三、总结归纳。

⒈这课主要讲什么?

⒉在写法上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四、巩固练习。

师: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你们能根据课文的理解动笔写写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吗?顿时课堂里热闹了起来,各学习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已见,跃跃欲试。)

五、作业。课课练。

六、板书设计(略)

地球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方法】

速读法提取、概括信息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神秘的珠峰吸引了人类探索的足迹,在探险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我们登山队员登顶珠峰的故事,在这次探险中,有一位队员留下了这样一封信……(出示幻灯片)

1、让学生朗读这封短信。

2、读取这封短信中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二、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读取短信中不够明确的信息,将其概括并用幻灯片出示。

1、找出信中缺少的部分,并将其补充完整。

2、刘连满和他的队友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3、任务是艰巨的,那么在完成的过程中定会遇到困难,你能具体说说有哪些困难吗?

4、刘连满为什么不能和队友一起完成任务?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封短信?

引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在分析困难这一环节,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边分析边板书。

三、研读刘连满

刘连满没有成功登顶,他不算是英雄,但文中却对他进行详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从文中概括出记叙他的主要事迹,通过这些具体事迹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1、文中记叙了刘连满哪些事迹,请简要概括。

2、分析刘连满这一人物形象。

3、文中为什么对他进行详写?

通过分析,明确刘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详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小结:出示幻灯片将课文主要信息,内容要点以填空的方式进行小结。

四、赏析景物描写

1、让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2、幻灯片出示两组句子,比较哪句更生动、形象。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高耸万仞,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蓝天,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能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

3、练一练,仿照上面的示例,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进行改写,使其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师小结: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希望同学们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字词。

2、查阅有关人类攀登珠峰的材料,进一步体会探险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意志与团结精神。

《地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