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3:26:48 收藏本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体会出文中深刻的教育含义。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小徒弟为何被画师称赞。

  教学难点:

体会画师说的话及文中深刻的教育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故事引入:从前有个人,他有三个儿子,一天他想考考他的三个儿子,就给每人一些钱,说:“谁能用些钱去买样东西,买来的东西能装满整个屋子。”于是他的三个儿子就带着钱上街去了。他们会买什么呢?如果是你,你会买什么?大儿子买来一车沙子,二儿子买来一车稻草,小儿子买来一支蜡烛,把蜡烛点燃,火光照亮了整个屋子。他父亲连忙称赞小儿子说:“你是个爱动脑的孩子,能想别人没想到的。”

2、板题、齐读、质疑: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小黑板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3、范读课前提示,学生划出问题。

4、出示小黑板: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三、再读理解:

1、小声读课文,找到三个徒弟是怎么画骆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①指名说说大是怎么画的?大徒弟画的骆驼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谁愿意读一读?

②指名说二徒弟是怎么画的?二徒弟画得比大徒弟更多,我们看看二徒弟是怎么想的?谁能读读二徒弟画画的句子?

③谁来说说小徒弟又是怎样画的?小徒弟画的骆驼多吗?

④结果是什么?你奇怪吗,为什么?

四、细读感悟:

1、小黑板出示画师说的话。

①自由读,想想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②小组内交流,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的原因是什么?

③相机解释:若隐若现,连绵不断

④你还认为小徒弟画的骆驼少吗?有一个词告诉我们了(数不尽)

2、小徒弟画得这么好,他是怎么想的?

3、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恍然大悟),那他们明白了什么?

  五、总结拓展:

1、如果你也画骆驼,你会怎么画?

2、请同学们画“风”。

板书:

12、想别人没想到的(动脑、创新)

大徒弟 又密又小

多 数得清

二徒弟 许多头

小徒弟 山、两只骆驼 “少 ” 数不尽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内容。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认真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二、细读全文 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小组先讨论,后推荐代表在班上说一说。

·进一步分析小徒弟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呢?指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屏显课件二:三个徒弟作画的不同构思和结果。

·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到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画法,那就是把骆驼画小。当然,骆驼画得越小,画出的骆陀就有可能越多。二徒弟的方法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出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不过,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脱出俗套。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小徒弟取日生就是因为做到了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点。(板书:开动脑筋 柳暗花明又一村)

·抓住契机,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将课堂教学情境进一步推向高潮。

·反复诵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即画师说的话,理解画师的慧眼独具之处。

·学习文中的“小泡泡” ……此处隐藏13167个字……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三个徒弟的画各是什么样子的?画师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分组讨论: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句子。

(2)三个徒弟都画了什么?

(3)画师对三个徒弟的画都作出了什么反应?

(4)为什么画师看了第三个徒弟的画会有那样的反应?

3.集体交流。

出示课本的插图。师:这三幅画,从数量上看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骆驼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

(1)出示画师的话。

A.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

B.看图找一找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C.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2)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大徒弟和二徒弟悟出了什么?

(3)我们从三徒弟的身上学习到什么?

4.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总结道理,拓展延伸

1.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2.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更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15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

(1)小明站在18层楼高处往下跳,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2)小明的爸爸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

2、看来难不到你们,再来出一个难一点的题目: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单眼瞎和瘸腿(腿长腿短的问题)。有一天,国王请了三个人来给他画像。如果是你,你该怎么画?

第一个人的画出来,把国王画的很完美,眼不瞎,腿不瘸。国王一看,被定了欺君之罪,被砍了头;第二个想了好久,就全如实画出来,国王看到一个这么丑(单眼瞎和瘸腿),很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他也砍了;第三个人很聪明,只见他的画上画了国王穿着一身打猎的服装,英姿飒爽,单腿踏在一块大石上,眯起一眼在瞄准打猎。国王看了非常高兴,赏了这位画师。

3、第三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国王的赏赐呢?

他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想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一)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二)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三)过渡: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四)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1)出示句子: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谁来读读,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2)如果你是大徒弟,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3)对自己的画,你满意吗?——读读有关句子。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出示句子: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指名读。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指名说,板书:只画山、两头骆驼

(1)面对这一幅画,我们来听听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出示: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自由朗读句子。

(2)小徒弟究竟怎样把这数不尽的骆驼画下来的呢?请看插图。

数数骆驼,真是奇怪了,我们一下子就数出了,这是为什么?

说得多好呀,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不尽相同的画面,怪不得小徒弟会得到画师的啧啧赞叹。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骆驼的话,就叫做——(若隐若现!)

(3)比较句子

4、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最后一段)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5、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6、齐读课文: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7、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小徒弟不但画法简洁,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却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让我们一起读读画师的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2、讲故事: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画“藏”《深山藏古寺》

(到了揭榜那天,第三幅画却被列为佳品,大家围着欣赏,并且同声称赞不绝.

(1)第一幅画:画面中露出寺庙一角,便不是深山所藏了,藏应该是看不见的;

(2)第二幅画:一个和尚在奔走,也可以解释是云游或在赶路,不能说明山中有寺。

(3)第三幅画: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此画列为上品,因为深得题意,“藏”字,通过到山间去挑水的老和尚,清楚的点出;深山有古寺。

3、 试一试: (老师这里有一道画题,想考考你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画“风”

五、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骆驼 不满意

画多 二徒弟──画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只画山、两头骆驼 称赞 创新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