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

时间:2021-10-18 03:25:53 收藏本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习运用

1.书写指导:

(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

(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习:

(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大自然的语言。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 ……此处隐藏22421个字……大自然的语言。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4

【教学重点】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研讨式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第一、第三部分知识。(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二、齐读前两段,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特点

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

⑵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 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 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6~10段。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四、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朗读;

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七、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

八、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布置作业

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花香鸟语 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首先)

草长莺飞 经度的差异(第二个) 空间因素 主

高下差异 (第三个)

古今的差异(此外) 时间因素 次

【教后反思】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说明顺序有较清的认识,但对于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逆温层的理解不明确,有关纬度、经度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三)提问:

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1. 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 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四) 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三、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四、 课后作业 :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