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3:25:50 收藏本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素材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震后废墟图片,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技术处理),白玫瑰花背景图片,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音乐,音乐《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第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学生借助看书、上网查询等学习渠道,了解地震灾害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口语交际形式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大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来看看曾发生的几次大地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2、全班交流。

3、抓重点段进行深入体会: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⑴ 想象画面,丰富形象。

⑵ 联系上文,揣摩心理。

4、感受父亲为什么这样了不起。

5、感情朗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师生对读。

2、想象说话。

3、感情朗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儿子:等 只要……就……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词

二、积累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三、拓展阅读,感悟情感

阅读《无字的明信片》《父亲老了》。

四、说话写话,抒发情感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亲所做的令自己最难忘的事。

2、将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话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理解词语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相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读懂课文大意,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

1、体会父亲在救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1、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阅读短文《回忆中的家》(节选),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体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

2、用心体会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写一篇体现与父母间感情的记叙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 ……此处隐藏18489个字……机理解4~11自然段最令人感动的句子。

⑶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⑷小结:

对第12自然段的理解:

①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②指名读。

③比较句子,你更欣赏哪一种表达方法?为什么?

出示: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b、他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

④出示: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⑤小结。

⑥读一读这首诗。

对13到23自然段的理解:

①师生合作读13到23自然段。

②“不!爸爸。……”从这句话大家体会到了什么?

师:父亲不顾一切地挖,儿子坚韧不拔地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在一起。凭着这样的信念,他们不仅一家团聚还救活了其他13个孩子,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体会父母之爱

推荐读《背影》、《游子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无论发现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与子之间的心灵之约,更是一种伟大的承诺,正是这种承诺的力量,才使得父亲在儿子被大地震埋在废墟中时,连续38小时不停地挖掘,终于把自己儿子和其他13名儿童从瓦砾中救出。这是父亲的“了不起”。当安全出口被开辟出来后,“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是在地震后被掩埋38小时后,即将获救但又随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说,造就了儿子的“了不起”。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能感受“父爱的伟大”。

4、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这对“父子”的真实情感。

教具准备:

1、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地震”

师:同学们,看到“地震”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5.12四川地震)

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使得6万9千多名可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了,使得3000多孩子瞬间成为了孤儿。地震是残酷的。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认识这对父子。

(完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

(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① 指导朗读: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突出“大”)

② 出示“大地震图片”

师:我带来了一组当年大地震的图片(课件出示)(简介几组图片,屏幕随机出示:废墟,大爆炸、瓦砾、理解“爆炸”、“废墟”)

(2) 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3)

文中是怎么样评价这对父子的?

(了不起——板书:了不起的 )

三、精读课文,品味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你们从哪些语句能体会父亲的了不起(①他挖了6小时——到处都是血迹。②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③别人来劝他,他还是坚持。)

2、琢句感悟父亲的伟大。

(1)屏幕出示:“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①有哪些人来劝父亲(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他们是怎么劝的?(①太晚了,没有希望了。②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③你很难过——)

师:请你们再读这一片段,你有什么发现?

②理解父亲每次回答的心情

a.恳求 b、急切 c、崩溃,生气

③指导朗读理解心情:恳求,急切,崩溃 朗读)

a:师,面对好心人的相劝,父亲恳求着问道:“谁愿意帮助我?”面对消防队长地阻拦,父亲急切地问:“你是——”面对警察的劝阻,父亲崩溃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b、这是一场大地震,别人的行为可以理解,父亲的行为可以理解吗?他为什么不向别人解释对儿子的承诺?(节约时间)

c、再次朗读这三句话。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等着我!”)

(2)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

①生齐读这句话。

师: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时间漫长,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呈现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件出现:朗读对比,体会评议文字的魅力)

师:这就是文字处理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艺术,短文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父亲的坚毅。

指导朗读怆挖了8小时……

②36小时过去了,此时的父亲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请你们齐读这句话,读完后,闭上眼睛,看这伟大的父亲的形象是否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③师: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连续挖了36小时呢?

(随时有大爆炸、余震)

师:同学们,由这位父亲我不由得想起四川地震中那感人的一幕幕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 图片介绍: )

④小练笔:父亲此时已挖了36小时,可儿子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的内心怎么样?他会想什么呢?

a、生小练笔

b、指名展示并朗读自己的小练笔。

四、课堂小结

师: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针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唯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文中父亲的言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爱如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