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课文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老先生家院墙上的爬山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发生在叶老先生家里的一件事,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为什么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这么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较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这些生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删”:sh1n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1n。“篇”、“荐”、“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2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如:填表,按要求给生字分类。
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诀”,左边是“讠”,右边是“ ”,合起来是“诀”。在书写时要注意“ ”的一捺,不要写成一点。“篇”字,可以用复习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遍、偏”等。另外,“沫”和“味”字形相近,但要注意区别,“沫”字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洽”和“给”等字形;都要注意分辨,不要写错。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说出在预习课文时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教师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以“匪”字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匪”在课文中组成新词是“受益匪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匪”字作为加粗的字,在字典中“匪”字的解释同“非”,而“非”在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这是汉语中的一字多义现象,结合词义,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在这个词中“匪”应解释为“不是”。那么,课文中写作者的作文,被叶圣陶先生修改后,使自己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受益匪浅”这个词,应理解为:受到的好处不浅。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逐个弄明白。
③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别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
典雅:优美不粗俗。
秘诀: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的办法。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得到的好处不少。
堪称楷模:可以称作为榜样、模范。
(四)造句练习。
1.受益匪浅——
2.堪称楷模——
(造句的步骤:第一步,在造句前,老师应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包括词语的本义和在课文中的意思。第二步:找到课文中带有“受益匪浅”“堪称楷模”的句子,先读懂,然后分析句式。第三步: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造句。)
(谁)受益匪浅(为什么)。
(谁)(为什么)堪称楷模。
(五)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对小作者的教育和影响。
(二)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课文讲的是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时间是1963年,当时“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给课文分段,说一说各段的主要意思。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1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第2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第3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课文一开始写老师把那个大本递给“我”,“我”打开本一看,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
(因为当小作者翻到自己那篇作文后,看到了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密密麻麻的小字,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受益匪浅”,就是受益不浅。“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这句话前半句是说“我”从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后半句是说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是“我”自己的作文,所以感受特别深,受到的教育也特别深。)
3.“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 ……此处隐藏24225个字……容与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态度。
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形容非常认真。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蜚声文坛:在文坛上很有名气。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
堪称楷模:可以称得上模范。堪,可以,能够,足以。
(2)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3)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
(1)导入语。
我们学习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作者是谁?(叶圣陶)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作者是谁呢?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是肖复兴,从叶圣陶先生对作文的评语可以看出来。)
(3)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的作文,还请肖复兴到他家做客。)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你们读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自由背诵,教师酌情表扬鼓励。)
(4)讨论分段。
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从开头到“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是第一部分,讲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后面是第二部分,讲“我”在叶圣陶先生家里做客。)
第一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
第二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
第三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1.看一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些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教师选择特别重要的,提醒大家都做上记号。)
3.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4.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5.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6.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7.贴出用大字抄写的部分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8.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非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9.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推(荐,存)融(洽,恰)(生,身)临其境典(型,形)
(3)作业答案
①颠倒 融洽 典雅 删掉 身临其境 缩短
②推荐 融洽 身临其境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