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教材理解】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仿照第二小节内容自己编写第三小节”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情简介】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朗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习,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可以)那谁来回答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语言)师: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不信吗?大家看——
出示课件:看云识天气等一些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图片,并配以解说。
2、师:这种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课文题目,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
师:老师相信这首小诗你们也一定读的很棒,大家看自读提示a、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B、同桌互读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想急于和大家见面,看看谁最先和它们交上朋友。
出示词语.
a、同桌互读文中的生词。
b.先指读,后开火车读。教师重点指导“略、磷、颠”的字音。
c、板书多音字“撒”
3、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课件出示:
a、认真倾听给予评价。
B、思考你从文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4、找生评价,同桌间试着用“大自然用------告诉我们------”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汇报交流:谁愿意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品读文本,体会情感
好了,从同学的交流中老师看得出你们还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刚刚谁读懂了白云这种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第二节
师: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听?
a、理解“准是”(一定)你发现过吗?
b、课件出示(白云高飘——晴天)
c、谁愿意带着对这种现象的肯定把这一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2、学习第三节
师: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出示蚂蚁搬家画面),蚂蚁搬家表示什么?(快下雨了)
a、看着这幅画面,你能仿照上一小节,试着说出第三小节的内容吗?(找生说)
b、打开书,找生读第三小节(评价:看来同学也可以成为小诗人了)
c、这节中那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拟人(搬家)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
d、带着肯定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3、学习第四小节
出示蝌蚪游动的画面
a、你觉得水中的蝌蚪像什么?
B、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找生读)
c、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D、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五小节
师:大自然不仅把语言写在了水里,也留在了蓝天。
a、出示大雁南飞画面,师:你读懂什么?
b、看看他们像什么?
c、仿照第四小节试说第五小节
d、生齐读第五小节
5、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来到
大雁南飞——秋来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一、学习目标
1、能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的内容要点。 班级 姓名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习本文的思路 概括本文要点——理清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给加点词注音:
连翘( ) 销声匿迹( ) 翩然( ) 阻挠( ) 忌讳( )
悄然无声( ) 风雪载途( ) 草长莺飞( )
2、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将课文1、2段文字与其他语段的文字作比较,结合具体语句说说1、2段文字好在哪里?
三、自测自评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顺序、 顺序、 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精读课文6~10段,思考: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3、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划出句子,举两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此处隐藏6127个字……?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习运用
1.书写指导:
(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
(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习:
(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重点: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难点: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