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3:24:03 收藏本文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马说》

教学

设计人

教学

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

教法教具朗读教学法 讨论点拨法 延伸拓展法

师 生 双 边 教 学 活 动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 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学生回忆背诵课文。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文体简介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教师朗读。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 翻译课文。(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

1.齐读课文。

2.思考:(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学生研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 ……此处隐藏9886个字……,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学设计10

【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 ,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 ,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 。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ǐ) 骈(pián) 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⑴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⑵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⑸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⑹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⑷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⑹ 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鞭子,名词作动词 鞭打;

其:代词

之:代词、助词、语气词 动词

食sì :动词 通饲“喂”;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3、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七、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

3、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马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