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3:24:03 收藏本文
高二选修语文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选修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选修语文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弄懂诗句的含义,反复诵读本诗,力求成诵。

2.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知人论世,理解他的作品风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2.学习叙事写景的方法。

3.理解这首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作者为什么开篇描写瀛洲。

2.为什么把描写重点放到暮色上。

3.品读最后一句,理解李白的诗风和人格。

【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首句的作用。

2.如何理解详细描写的好处。

3、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梦游天姥是所记的内容,留别说明写作缘起(引出写作背景),吟是古诗体裁,类似歌、行体,多有悲愁慷慨之意,如《梁父吟》。

2.齐读,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关注读音(瀛、剡、渌、著、屐、殷、訇、鸾、骑)

二、赏析诗歌

(一)师生共同探究第一段。

1.提问:本诗的描写对象是“天姥山”,为什么以“瀛洲”起笔?

明确: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传说固然美好,但不可遇不可求,现实虽然平常,但可遇而可求。以虚衬实,暗喻了作者对天姥山的向往,对现实的热烈追求。写得既富有神奇色彩,又不离现实,引人入胜,为下文描写梦游天姥仙境蓄势。

2.提问:天姥山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神秘(侧面描写) 高大(夸张、衬托)

(二)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引领学生积累字词。关注实词意义用法(因、栗、惊),通假字(著、列)。

2.提问:这段是梦境描绘,所以有人说这首诗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如果按时间顺序,记梦的部分怎么划分?

明确:夜行赏景(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拂晓见闻(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曲径昼游(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暝色洞天(熊咆龙吟殷岩泉——仙之人兮列如麻)。

3.提问:游仙部分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类似?在叙事绘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类似于《湘夫人》中描写湘君为湘夫人建造水中华居的部分。诗写梦幻,脱尽现实时间、空间的拘牵,任由想象驰骋,把一个天姥山写成一个洞天打开,光明璀璨,祥云缭绕,神仙群集的仙境。诗人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详略得当,重点描写暮色。

4.追问:李白为什么重点描摹黄昏所见?

明确:黄昏所见的神仙世界的场面盛大而热烈,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应,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李白被赐金放还,虽然还年轻,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是日落西山之时,此时作者尽力渲染黄昏所见正是对现实不满的反应,仙人世界写得越夺目光耀,越衬托现实丑陋昏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梦境破灭之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紧接着作者对梦游进行了总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在世间行事的快乐就像东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跋山涉川的李白从浪漫的梦境中回到了现实,感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但哀而不伤。

(三)师生共同探究第三段。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2.提问:李白是否回答了“别君去时何时还”的问题?

明确:李白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用“且放白鹿青岩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一个场景侧面回答了东鲁诸公。白鹿是传说中神仙或隐士的坐骑,如今我李白随时随地可以骑上它去访问大川名山,白鹿是自由的,我是自由的,如今我是羁鸟返林池鱼回渊,这句话不正是李白追求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生命终极理想的形象概括吗?我想当朋友们看到这句告白,谁还会为李白担心呢,有的只是放下、欣慰、羡慕和祝福。这样一种浪漫场景的描绘胜似直面告白,符合李白的人品,符合李白的文风。一个随意洒脱,轻松自在的李白再一次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样回答令所有人满意。

3.提问:最后一句怎么读?

设题意图:以读带赏,以赏带读。

指导:最后一句是李白的再一次呐喊,是李白的第二次觉醒,又一次从浪漫回到现实。跟其它大多数送别诗不同,大多数送别诗表达的是伤感不舍,这首诗表现的是自由洒脱,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一种向黑暗官场彻底决绝的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这句话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要一气呵成读出狂放、不屑的味道。教师范读,因声求气,感知音乐美和情感美。

4.探究讨论,交流分享:《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文中对神游仙境浓墨重彩,但不是说就放弃了对现实主义的描摹,诗歌当中两次提到现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请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明确: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虽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但却经常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无论是屈原、李白、关汉卿,还是杜甫、白居易、曹雪芹等,从他们对社会的积极的、严肃的态度来看,可以说都是现实主义者,从他们对理想的不倦的追求来看,又可以说都是理想主义者。许多作家当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力量和正确的道路时,往往不是偏重于暴露现实的黑暗,就是宁肯弃现实而取幻想与梦想,当然也有不少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如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戏曲《窦娥冤》、小说《红楼梦》,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正如高尔基所说,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他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 ……此处隐藏5866个字……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汉赵壹《非草书》:“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罢劳。”

【示例】:故夫子尝以先难后获为仁,又以先事后得为崇德,盖于此小差则心失其正,虽有~之志,而反为谋利计功之私矣。 ◎宋朱熹《答林退思》

6、循循善诱

成语典故: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成语出处: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成语例句: 先生循循善诱,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第二课时

一、文意疏通: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如:5.22见《论语别裁》:

“吾党之小子狂简”--小子是年轻人。党是指古代的乡党,也就是鲁国这一

些跟随他的学生们。“狂简”是两个典型。豪迈、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和作风就是“狂”。轻易、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以轻心,就是“简”。我们知道宋代的名诗人陆放翁,(在清末民初,有更多的文学家喜欢捧陆放翁,誉他为爱国诗人。)他的一首名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与伯仲间。”这是他当时的自述。他在少年时代,希望带兵打仗,把金人赶出去,那种幻想中的气魄,非常可爱可嘉;后面四句则说到年纪大了,头发白了,一无所成的感慨。现在引用他的诗“早岁那知世事艰”,说明年轻人虽然富有冲劲,但容易犯轻狂的毛病,太过冲动,这就是“狂简”的狂。第二种典型“简”,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到一样,年轻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吾党之小子狂简”,是说跟自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虽然文采不错,“斐然成章”地议论纷纷,毕竟还未成器。像现代许多年轻人搞的书刊著作,大谈国家天下事,头头是道,但文章是文章,天下事是天下事,这完全两回事。要做到事理合一,非有几十年亲身艰苦的经历,是不会了解的。所以孔子认为,必须要回国教育后一代,决心把精神放在教育上,培养国家的根本。“不知所以裁之”这句话,是说年轻人有够狂的豪气,凡事看得太容易太简单。文章见解固然有,却不知道仲裁,不知道裁取。如何是该不该?怎样是能不能?都不考虑。学问之道,最难的是如何中肯仲裁。像做衣服的技师一样,要把一块布裁剪成一件合身而大方的衣服,这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所以他一心要回到鲁国,献身于文教的千秋事业。

如 17.4见《论语讲要》:礼记学记篇说: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乐以和人,人和则易使。」纯正的音乐,如诗的雅颂之音,可以调和人的性情,配合礼教,就是礼乐教化之道。民众学了礼乐,与君子志同道合,对於君子爱民利民的政令必然拥护,所以易使。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春秋时,庠塾之教渐废,所以雅颂之音不作。子游作了武城邑宰,实施庠塾之教,学习的人很多。孔子到武城,听到弦歌之声,一时高兴,便说了「割鸡焉用牛刀」这句戏言,足见圣人言语也有轻松的一面。但在轻松的言辞里,却能显示礼乐教育的重要,即无论治理天下国家,以至像武城这样的小邑,都要实施礼乐教育,这才是为政之道。

二、在疏通文句基础上,从诵读入手,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点人物:孔子、子路、颜渊、子贡等)。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为子路画像

一、文本解读

1、“子乐。”孔子为什么而高兴?又为什么说像仲由那样恐怕不能善终?

2、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为什么孔子之前说子路那手瑟不能在他那里弹,后来又说他已经登堂了呢?

子路鼓瑟,不合雅颂。 (集解马注)

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说苑修文篇及孔子家语 )

3、在5、7章中,孔子说跟随自己漂流海外的大概是仲由吧,但他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他这话什么意思?

4、《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chī)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二、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所学的有关内容,说一说:

1、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有一个像子路那样的同学,你会喜欢吗?

2、如果你有一个像孔子那样的老师,你会喜欢吗?

三、专题研究

1、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2、参考专题:

(1)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

(2)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3)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儒学思想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

(4)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

注:《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论语》中的众生像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

四、以“你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板书设计: 总评:狂简,斐然成章,犹待剪裁

  教师评学生 评子路:不能善终,有勇无谋,已登堂未入室

  评颜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好学

  师生互评 颜渊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学生评教师

  师生关系 子贡评:高墙不见,日月无逾

  忧虑牵挂--对子路未来

  人格之美 哀伤欲绝--对颜渊之死

  痛苦无奈--对伯牛之疾

  风趣诙谐--对子游为政

《高二选修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