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可是()所以列宁就()。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列宁在蜜蜂的带领下找到养蜂人的故事。“引”是带领的意思。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往常列宁派人请养蜂人聊天。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这次列宁在蜜蜂的带领下自己找到了养蜂人。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列宁决定自己去找养蜂人。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列宁在蜜蜂的带领下找到了养蜂人。
第三层(第4自然段)写蜜蜂是列宁的向导。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求识的8个生字,培养自主增识汉字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通过阅读“蜜蜂引路”的故事,学习列宁善于观察、思考和判断的品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1、板书课题:《蜜蜂引路》。
2、说说什么叫“引路”?(就是领路、带路)
3、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读课文,师生正音。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回答: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3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4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2、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反馈: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3、读第2自然段(读懂每一句话,理解段意)。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
结合课文内容,用关联词语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4、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符合。因为列宁的判断依据的是自然规律,合情合理。)
四、拓展想象,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你觉得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 ……此处隐藏20465个字……/p>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板书
2、顺势提问:你们知道蜜蜂是干什么的吗?(采蜜)可别小瞧了这些小蜜蜂,它还会引路呢?(添加“引路”一词)知道“引路”是什么意思吗?(带路)
3、看到这个题目,心中是不是有许多疑问呢?(学生提问:蜜蜂它不是人怎么会引路呢?它为谁引路呢?引向哪里?结果如何呢……)这些问题很好,但是老师也不知道答案。平时老师经常告诉大家,不知道答案要怎么办呢?(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26课《蜜蜂引路》中怎么讲的吧!
二、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4、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和词语。
5、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讶、敲”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yǐn sī pài tán qiāo jīng dǎo
引路 莫斯科 派人 谈天 敲门惊讶 向导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请大家注意:蜜蜂是一种小昆虫,“蜜”和“蜂”两个字都有虫字旁。“引”是个前鼻音。
谁来领读课题。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谁来说说“引路”是什么意思?(领路、带路)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复习字词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和词语。
蜜蜂引路谈天委派观察果然惊讶附近莫斯科
认读词语。(指名读、齐读)红色字为本课生字,认读生字。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
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常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
你能用“常常”说句话吗?
再齐读此句。
3、通过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发现,列宁常常派人去请养蜂的人来谈天。可是,这次却有所不同,列宁是亲自去找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赶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指名说。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吗?“因为……所以……”
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往常”是什么意思?(平常、过去、从前、以前)
你能区别开这两个词语吗?
出示: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练习:选词填空
往常常常
a、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得到老师的表扬。
b、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由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由一个女司机开。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句子: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4、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列宁连养蜂人住在东南西北那个方向都不知道,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
出示课文插图
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你还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
5、同桌分角色练习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表演读。相机指导:“惊讶”是什么意思?养蜂人惊讶什么?养蜂人的话应该怎么读?指导朗读养蜂人的话。
列宁是怎么回答的?
“向导”是干什么的?课文中列宁说的“向导”指的是谁?列宁说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指名读,齐读。
此时,你有什么想问的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列宁这样回答,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师生合作表演读。
6、蜜蜂不会说话,它们是怎么给列宁引路的呢?
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交流。
齐读本段,划出列宁一路寻找养蜂人的动作。
“看”怎么看?
“一边走一边看”。列宁此时最想看见什么?结果,他发现了什么?指名读。齐读。
花丛中可能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正在结网的蜘蛛,为什么列宁发现的却是蜜蜂?他是怎么想的?
“观察”列宁在观察蜜蜂的什么?(飞行路线)
谁能说说蜜蜂的飞行路线?指读。齐读。
看到房子列宁会怎么想?他的判断对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读。齐读。
“果然”是什么意思?齐读体会。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列宁为什么说蜜蜂是他的向导了吗?我们再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列宁(),发现()。他(),只见()。列宁走到(),开门的()。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齐说。
你能试试背诵这一段吗?
练习背诵。齐背诵。
四、小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相机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判断。
3、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4、齐读课文,记住这个有趣的小故事。
五、拓展:课下搜集列宁名言。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