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意象,领会其含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说明
出示演示文稿:
1、导入。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3、朦胧诗: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三、问题探究
1、探究“变奏”的结构:
一、二两节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探究“朦胧诗”的意象:
⑴ 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⑵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⑶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⑷ 这首诗中还出现了哪些形象?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含义?
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四、拓展阅读
朦胧诗派其他代表诗人作品(出示演示文稿):
1、北岛《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2、舒婷《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见课外作业)。
五、作业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品味朦胧诗的幽美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配乐朗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与学生研讨朦胧诗的涵义
1、首先让课前认真收集资料的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朦胧诗读一下,使全班学生对朦胧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朦胧诗的定义: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学生初步朗读全诗,然后讨论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 ……此处隐藏21240个字……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诗中反复出现星星,(多媒体出示)那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学生讨论,交流。)
(星星象征着光明,既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烁的点点光明,表达了世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对光明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
5、下面两人一组,朗读诗歌,仔细品味诗人的感情,品读诗歌的语言。(学生分组朗读。)
四、问题研究
读了这首诗之后,老是有很多的问题想找同学们帮帮忙解决一下,同学们愿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回答──愿意。)好,先谢谢大家!
(多媒体出示问题。)
1、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曾学过音乐。变奏曲,它是音乐术语。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做成的乐曲叫做变奏曲。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学生讨论回答。)
(这首诗共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节与上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如“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就像音乐一样,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另外,诗中有一些很美的句子,但是老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去理解,同学们讨论一下,帮帮忙。
多媒体出示: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五、学生质疑
同学们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谢谢大家!老师的问题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小节,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老师也想帮帮你们。
师生探究。
六、巩固
通过刚才我们的探究,分析,这首诗歌不但语言美,结构美,而且韵律也很美,我们来个配乐诗朗诵比赛怎么样?
男女同学分组朗诵比赛,并找同学进行点评,老师给予表扬鼓励。
这么美的诗,我觉得光是读不过瘾,同学们想不想把它永远的记住啊?下面我们来个比赛,任选诗歌的一小节,看看谁记得最快?
七、拓展写作
同学们还记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吧,诗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把我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朦胧诗它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也就是具有象征化。那象征就是通过诗人对物象的或憎或爱寄寓个人的某种情感,就像“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东西,同学们再找找诗歌中出现的物象,并体会这些物象的象征意义。
(用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
那我们在领略诗歌的美的同时,还要学会创作,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
愿意谁不喜欢”的句式说一句或一小段。
学生思考练习并交流,老师适当的表扬总结。
作诗不一定要求语言很深讳,如: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使人读一遍顿觉眼前一亮,俄而浑身为之一振,随即就永远的记住了这句意蕴深刻而又琅琅上口的诗。
另外,诗歌的创作要注意:把“文”和“义”有机的结合起来。文就是指凝炼的语言,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运用凝炼的语言借助一定的物象所营造的一种意境。再就是,诗歌讲究“诗情画意”,在下笔之前,你脑海中已经有一幅图画在浮现了。当然这只是老师的一点心得,给同学们做一下参考。不知不觉45分钟的时间过去了,课堂上不能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我们就把它留在课后,大家说好不好?
八、作业
下面看看我们今天的作业吧(多媒体出示):
1、搜集好得的歌曲,赏析其歌词,有些就是一首很好的现代诗。
2、继续搜集有关朦胧诗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并进行品评,整理在集锦本上。
3、试写几句或者一首诗歌。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5【知识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能力目标】
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教育目标】
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教学课后记】
本课时计划可行。要在讲清朦胧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几遍,也可结合目标检测让学生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