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积累“逮、攥、怦怦、寒颤、形影不离”等词语;
2.体会并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会与父母沟通;
4.教育学生学习“我”与万芳珍惜友情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1.朗读表演;
2.体会与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会与父母沟通;
2.学习珍惜友情的可贵品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其步骤:
(一)组织教学:鼓励学生,调动情绪。
(二)激趣导入:巧用唱歌,创设情境。
借用歌曲《朋友》(周华健)创设情境:这首歌表达了朋友间无比珍贵的友情。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那我问大家,你们送过什么礼物给朋友吗?请说说。
今天,我也想送一份珍贵的礼物给在座的每一份朋友,那就是——羚羊木雕。(嘘,在哪儿呢?)对了,这不是一件具体的事物,而是当代作家张之路的一篇文章《羚羊木雕》,为什么我要把它当作一件珍贵的礼物送给大家呢?因为它里面包含着一种特珍贵的感情,这是什么呢?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好吗?
(三)我来自查: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教学
①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犄角( ) 怦怦( ) 寒颤( ) 树杈( )
攥着( ) 脸颊( ) 反悔( ) 无可挽回( )
②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像身体和影子一样不可分离,形容关系密切。( )
不跟别人商量,按自己的见解决定。( )
对以前答应的事后悔或不承认。( )
2.整体感知,思考作答。
①文中的这只羚羊是怎样的一件东西?
(明确:爸爸从非洲带回来 的,黑色硬木雕成的,贵重的)
②文中主要涉及到了哪些人?
(明确:爸爸、妈妈、我、万芳)
③围绕“羚羊木雕”,这些人之间各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略)
④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爸妈、我、万芳分别是怎样的人?
爸妈:重财轻义;“我”:珍惜友情;万芳:仗义明理。
(四)我来表演:分角色朗读表演,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准备活动
①四人一组,一个人做听众,三个人分角色朗读(爸、妈、我);
②注意每人的神态语气心理性格(应怎样说,为什么这样说);
③注意人物出场先后顺序,该怎样安排?
④要用上什么道具,请准备简易道具。
2.实践活动:我来表演,你来评。
①注意人物的个性;
②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重音语速语气);
③评出谁是“最佳演员”。
(五)我来研讨:分组,逐一讨论作答,要求同学们畅所欲言。
这究竟怪谁呢?我们来看看直接与羚羊木雕有关的人:
①爸妈有错吗?
②“我”呢?
③万芳就没错吗?
(六)我来体验:希望同学们都能踊跃地各抒己见。
1.我会这样处理:
①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更合适呢?会去要回来吗?为什么?
②你遇到过类似的烦心事吗?请说说。
2.我会这样分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发生矛盾的双方往往各有各的理由,又不能洞悉自己的不足,你能帮文中的“我”及父母分析分析各自的理由和不足吗?
(七)我来小结。
1.刚才我们认真分析了课文,知道了文中人物是如何处理这件事,也阐述了我们自己怎样处理这样的事。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倾向?倾向于谁不对呢?这样写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倾向于父母不对;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父母亲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总之,一句话,作者是在呼唤真诚,呼唤友情!)
2.你从文中学到了什么?请说说。
略
(八)我来创作:课外作业。
续写片断:文中结尾写到“我”已经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了,此时父母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请同学们写一个二三百字的片断文字。
(九)送歌一曲:《永远是朋友》。
送话一句:童心结朋友,人间见真情——让我们成为永远的朋友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开放的、生动的、以学生为主的、令人回味的语文课。
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认为这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分不开的。
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的把握全文,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自主学习是基础,如果没有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力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做到乐学、爱学、会学。合作探究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发掘学生潜能,学生从中不仅能够发现一个个美丽奇妙的世界,还能发现一个个世界中所蕴藏的真谛。
教师更要尊重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要给学生表达的权利、选择学习方式及学习伙伴的权利。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肯定,没有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死死的固定一个答案;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都是让他们自由组合。
另外,教学时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在分角色朗读时,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那种场面真是精彩极了,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角色的思想,还能生动形象的表演出来,课堂上不仅师生对话,学生对话,还和文本作者对话。这样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学语文,变成了一件带有乐趣的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当然,我 ……此处隐藏19763个字……生试读。(请一或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
5、朗读技巧: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感情;注意除对话外一些词语的提示作用;注意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
6、从父母的话语中感受出“羚羊木雕”在他们心中很“贵重”。(板书:贵重)
16—23自然段(跳读课文29、32、36自然段):
1、“我”之所以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是因为她“仗义”。(板书:仗义)
2、浏览课文,勾画出万芳说的话,学生试读。
24—38自然段:
1、在这场家庭矛盾中“我”受到了伤害,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词(如伤心、无奈)来形容我的心情?(板书:伤心)
2、学生分小组、分角色练习读课文。(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或参与朗读。)
四、整体回顾
学生浏全文,选择你喜欢的人物语言读一读。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解决生 字词。
杈 犄 逮 颤 怦
三、 指导自读。
1、 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 、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 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 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
——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四、作业。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151、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意的启示。
一、 导入
二、 整体把握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万芳,被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很伤心。]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①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 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 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作业 : 确定自己代表的人物——父母、“我”。 准备辩论提纲。
第二课时
辩论。辩论30分钟,评议10分钟,评议先由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小结,尤其肯定摆事实讲道理,并掌握好说话分寸的同学。
教学反思: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与亲人、友人关系。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远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孩子对父母,对师长必须为命是听,似乎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到今天,开放、交流、改革成为社会的主题曲,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当然会随之而行。课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层性,主体意识的朦胧觉醒,甚至于那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会文化变化的例证。课文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不就是孩子轻轻的反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