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1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齐读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感知全文:
1、下面就让我们进入课文,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主要内容。 板书:美丽 卷走]
(设计意图:同过网上浏览课文,让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入课文的情境。)
三、学习第4段:
1. 那小村庄被洪水卷走时的情况怎样呢? 轻声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
3.哪句话写出了当时雨下得特别大?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结合重点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1)指读自己画的句子:“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a重点理解“没喘气儿”、五天五夜、才”的意思。
b边理解边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过渡:谁还对其他句子有体会。
(2)“可是,小村庄却被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3)(录像:洪水)咆哮的洪水来了你们快看
(4)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自己读、找人读 、齐读。
4.这年的雨是很大,可是每年在我们这里也有过下大雨的现象,但是……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找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当时雨下得特别大,同时也交给学生一种理解课文的方法。利用洪水的录像,让学生更身临其境的感受洪水的咆哮,为更好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过渡:是呀,为什么会形成洪水,为什么洪水又无情的卷走了小村庄?请读二、三段,结合阅读提示看看能不能自己把问题解决。
四、学习2、3段
1. 出示阅读提示:(1)默读2、3段
(2)找一找小村庄消失的原因的句子,读一读。
(3)和小组交流感受
2.汇报:谁把你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裸露的土地”
a读句子说理解
b人们除了盖房子、造犁砍树外,还在什么时候去砍树
谁家 ,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一棵砍下来。
c 你也砍,他也砍,大家都在砍树,(板书:砍树)孩子们,砍断的仅仅是树吗?还砍断了什么?
d多么令人痛心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自读、指读
(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a(课件)读句子说理解 。
b再读读,通过变色的词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小结:多少树木消失了,多少资源浪费了。
c感受真好,快读出来吧。自己读、指读 、引读。
(3)“一年年,一代代……”
a(课件)看,这就是裸露的土地,能把“裸露”换个词吗?还可以说什么样的土地?
b漫长的时间过去了,风不停的吹在土地上,看,土地裸露的越来越多(演示土地的变化)。
c多么令人痛心的场面,快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段形式设计多样,通过想象说话、变色词语的体会、课件演示裸露的土地以及裸露土地不断扩大的情景、换词体会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出树木被砍伐的情景十分严重,这也正是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的更加深刻。)
过渡: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斧头下了,那曾经是一个多么美丽迷人的地方,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丽的地方。
五、第1、5段
第一段
1、(课件:美景)看,这就是先前那个美丽的小村庄,有什么感受?
2、(出示文字)读读这段话,看看结合课文中的描写你又有怎么的体会?能把这么美的景读出来吗?齐读
3、想象:这么美的画面中,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4 、就是这样美丽的小村庄,把你想象的朗读出来。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感受、朗读谈体会、想象说美景,回忆小村庄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五段:
1.可是这美丽的一切,再也看不到了。(课件)
2.树木没有了,房子没有了,还有什么没有了。(填空)
3.多么悲惨的场面呀。齐读第5段。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感受小村庄的荒凉,与小村庄的美丽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在视觉上产生反差,然后通过说话练习“还有什么也没有了?”让学生在语言中进一步体会小村庄的荒凉,朗读中感悟小村庄的悲惨。)
六、总结:
1.读了这凄惨的故事,看了这悲凉的画面,你想对小村庄的人说些什么?村里的人们醒醒吧。
2.在我们的周围除了乱砍树木这种破坏环境的做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破坏环境的做法,打开网站,进入资料袋,去看看。
a选印象最深的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b全班交流
3.看完这些资料,你又想提醒人们什么?或今后想怎么做呢?[把感受写在留言板上]
4.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板书:保护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向小村庄的人们说话,体会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是对学完课文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同时,上网浏览破坏环境的做法,把学生由课文引到生活中,切身体会周围环境的改善迫在眉睫。留言板上的留言,更是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话语。是以此结合课文的小练笔,为写作做铺垫。)
七、拓展练习:
在网上还有关于环境方面的资料,你们可以继续登陆这些网站,(打开一个网站)浏览更多的`环保知识,关注我们的家园。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学习的空间,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学习的空间更广阔。)
板书: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砍树 土地裸露
美丽 卷走
保护环境(红色)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学习“斧、盖、造……”等16个生字。
2、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子的意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课前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环保的图片和小故事。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检查:课文讲了一个小 ……此处隐藏5209个字……_,空气是那么____!
而此时此刻,却什么都没有了。
5、出示后半句: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6、指名读。齐读。(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什么都没有的心情吧!)
7、师:现在你再来看看,这到底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
(生可能答:“锋利的、害人的、破坏环境的、疯狂的……”教师随机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否认前面的几种说法,教师随机擦去。)
如学生没有否认,则教师引导,“现在,它还是一把致富的斧头吗?”教师擦去先前的板书。)
小结:师:正是这把曾经给村民们带来幸福和财富的斧头,如今却毁掉了这一切。
正是这把斧头把原本美丽的小村庄,变得“什么都没有了”!(教师板书“美丽”和“什么都没有了”)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6、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讨论:
师:孩子们,请你看看这把斧头,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⑴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如果这把斧头(人们)不是乱砍滥伐,原本可以为村民们带来财富和幸福的生活。
(老师觉得你真了不起,你还知道,只有过度的砍伐才会造成灾难!)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怪斧头,错就错在村民们不该用斧头砍那么多树!
(你真厉害,能够看到表面背后的原因!)
早知道这样,村民就不该乱砍乱伐。
(我听出了你对他们表示惋惜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谴责。)
应该边砍边种,砍得少种得多,就不会被洪水冲走了。
(多有远见呀!多好的建议啊!请你一定要把这个建议告诉幸存下来的村民!
如果村民们吸取教训,一定能让美丽的小村庄再次回来!
(我相信经过你们一年年一代代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再见到那个美丽的小村庄!)
(世界上多几个你这样的环保专家,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
四、布置作业
老师想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请你想一想后来小村庄又会发生什么故事,接着课文来写一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什么都没有了()的斧头?()的斧头
【教学反思】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非常庆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和这么多的老师和前辈们一起在这里学习交流。下面我想说一说自己对这堂课的理解和设计时一些的思路和构想。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文章语言朴实,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
当我接触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既震撼于故事的那令人痛心的结尾,同时又深深地为它那精练而发人深省的语言文字所吸引。我觉得,这并不是一般的阅读教学,还得让孩子更深一层地体会到文章包含的韵味;但同时,这更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不能把所谓的环保意识强加给孩子,而只能在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去体会和思考。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就期望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创设朗读和感悟的情境,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语言训练与学生心灵的感悟融为一体,使严谨而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具有审美性和趣味性。正是这样的思考使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斧头”主线,引发矛盾冲突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反复出现了“斧头”两个字,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虽然课文中在斧头的前面加上的只是“锋利”这一个词,但这斧头包含着许多深意,却不是孩子们粗读课文所能够体会的。当人们拥有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所有他们想要的一切的时候,对于村民们来说,这也许是一把致富的斧头、带来幸福的斧头,而当村民们用乱砍滥伐,导致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小村庄的时候,这又是一把罪恶的、残忍的、悲剧性的斧头。这样强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孩子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难道一切都是斧头的罪过吗?怎样才能避免这样悲惨的结局呢?从而使孩子们除了懂得环境保护的道理外,还能够在自己体悟的基础上站到更高的层面上来客观地看待村民砍树的这一行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仅仅去遗憾或是去痛恨。人们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只是不可以过度地、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让“斧头”引出“斧头”背后的东西,这比起单纯地说教,要孩子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效果会好得多。
二、以“留白”为契机,挖掘文本含义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隐性的语言文字,作为文本的“留白”,如果能够好好地利用它们,孩子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和深刻。在交流、理解的五个重点句的教学中,我都比较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也比较注意抓住文本内部隐藏的信息和“留白”,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理解文本词句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中的省略号,孩子们可以读到很多标点里所隐含的东西;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中的“什么”究竟指什么,让孩子自己来填补书本中的空白,看到文字里的,联想到文字外的;我还适时地穿插图片和视频,使孩子对留白的理解适时地和画面达成共鸣,进而促进对文字的理解和意义的把握。
三、以“朗读”代解说,体验语言文字
首先,我采用复习词语并运用词语说句子的方法复习前面的第一个自然段,既作为对第一课时学习的检测,这样的复习方式也更符合一篇“故事”的特点。而这种方式由于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思路也更加活跃,之后的学习和理解也更加多元。
在教学几个重点句时,我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后都不忘让孩子读一读有所体会的句子,每一次的朗读以文字的解读为基础,同时也把对文字的理解推到了新的高度:在朗读中体会两个“不断”,在朗读中理解三个“变成”,在朗读中目睹那“没喘气的大雨”,在朗读中经历漫长的“一年年一代代”和“多少年多少代”
……
四、以语言实践为途径,提升文本价值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让孩子不但关注语言文字,同时也挖掘文字背后的隐藏含义,使学生的心灵和受到语言文字的双重震撼。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后的部分,学生的发言是多元而到位的:“不是斧头的过错,而是操纵者的村民。”“如果我是小村民,我会劝他们少砍多种。”等等,真正地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含义。
接触新课程已经有两年半了,可以说新课程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我们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新课程下的我有很多疑惑和彷徨,怎样联结传统和创新,怎样处理预设和生成,怎样和谐工具和人文……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这些疑问会在我们的课堂中慢慢地得到解答。而我此刻最想得到的,是在座各位前辈和专家们能够不吝赐教,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