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2:37:12 收藏本文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

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

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

(自由作答。)

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

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

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

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

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

⑴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

⑵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

⑶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

⑴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

⑵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

⑴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

⑶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

⑴“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

⑵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层:

⑴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⑵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⑶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

⑷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

3、解说全文理路(见本文开头),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

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

四、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

(下面只写出指导诵读的要点,过程及练习方式从略。)

第一层:

1、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

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

2、“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3、“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

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层:

1、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则何如?请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里?

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

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

第三层:

1、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

温饱。

2、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

3、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

第四层:

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1、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⑴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

⑵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

2、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

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

3、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

第五层:

1、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 ……此处隐藏13918个字……解析:C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C.

6.下面与例句中“然”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河东凶亦然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屋舍俨然

D.太后曰:“然。”

解析:义为“……的样子”。A义为“这样”,B义为“然而”,D义为“对”。

答案:C.

7.下面句中“则”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解析:义为“却”,表转接;其他三项义为“就、那么”,表顺接。

答案:B.

⒏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移其民于河东

B.君知其难也

C.勿夺其时

D.吾其还也

解析:D是语气副词,“还是”;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答案:D.

相关资料:

附一: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1):“民不加多,何也?”

(二)分析原因(2-4)“五十步笑百步”

不违农时(谷)

初始措施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三)解决措施(5-7) (发展生产)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

树之以桑(衣帛)

根本措施 畜鸡豚狗彘(食肉)

勿夺农时(无饥)

谨庠序之教(孝悌)

附二:类文荐读《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一、二、四章

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尊敬的老先生,您不怕千里旅途的劳顿而来见我,可有对我的国家很有利的良策吗?”

孟子答道:“惠王啊,您为什么一开口就必定涉及利益呢?只讲仁和义不就行了吗?国君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国家获得利益’,大夫贵族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领地更殷实富庶’,一般老百姓也口口声声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好处’,这样一来,上上下下相互追逐、攫取私利,国家可就危机四起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以千取万,以百取千,不能说不多。如果把利益放在首位,不夺取就永远不会满足。从来没有崇尚‘仁’的人会做出遗弃父母的事,也从来没有奉信‘义’的人会做出不忠诚君主的事。惠王您只提倡‘仁’和‘义’就行了,为什么张口闭口都谈利益呢?”

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糜、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参考译文: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看着那些奔跑飞翔的鸟兽,惬意地问道:“德高望重的人也喜欢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道:“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具有享受这样一种快乐的素质,没有道德的人,即使有这种愉快也是无法享受的呵!譬如,《诗经大雅灵台》里说:‘刚开始构筑灵台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劳作,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奋斗,没费多少时日便大功告成。王说不要心急,老百姓却更卖力地干活。王到鹿苑里去,看到了母鹿安详地憩息着,鲜肥光洁,白色的鸟儿羽毛秀丽。王在灵沼边上,看见满池子的鱼跳跃游弋。’这说明周文王虽然利用广大群众的力量来建构高台深池,而老百姓却非常高兴,将建筑的高台称为灵台,将挖掘的深池称为灵池,并且还很为文王拥有许多野兽而高兴。这是因为周文王愿意与百姓一道快乐,所以他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之相反,《尚书汤誓》中记载了老百姓憎恨夏桀的怨歌;‘太阳(夏桀以太阳自譬,曾说太阳什么时候消亡,我才什么时候死去——译注)呵,你什么时候毁灭呢?我们情愿跟你一道去死!’ 夏桀作为一国之王,竟然使广大人民怨恨到不想再活下去的地步。那他即使拥有高台深池,奇禽异兽,又怎么可能独自享受而不受影响呢?”

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参考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道:“我这个平庸的人非常高兴得到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和锋利的刀杀人,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

“用刀杀人和施行暴政而置民于死地,这两者比较起来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孟子又反问道。“没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

孟子于是指出:“现在您厨房里搁满鲜肥的肉,马圈中有许多骠悍健壮的马,但老百姓却面带饥色,许多人因饥饿而暴尸野外:这实质上是在上位的人任由禽兽去吃人啊!兽类自相残杀,人类尚且觉得可憎,而主持政治做老百姓父母官的,却不能避免任由禽兽去吃人,那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第一个制造土偶木偶用来殉葬的人,真该断子绝孙呵!’就是因为‘俑’很象人形却用来殉葬,(以至于后来发展成殉葬活人的坏风尚。用人形的‘俑’殉葬都使孔子如此愤慨,)又怎么可以使那些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提示:这三章可作为《寡人之于国也》的助读材料。第一章孟子初次谒见梁惠王,便直陈言利之害,仁义乃治国安邦的万全良策。本着国家利益这一前提,谈“仁政”之策,使得看起来迂阔不实的安政之策有了现实这一土壤的安托便显得切实之行了。第二章孟子引经据典,通过文王与百姓同乐和夏桀远民独乐的对比,极言仁政之利,讽劝梁惠王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第四章梁惠王虚心接受指教。在前三章不断的交流沟通中,梁惠王颇为孟子所言动心,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仁政之策。孟子直陈当前弊政,言辞锋利,与《寡人之于国也》末段相承。注意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对“始作俑者”这一成语的理解。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