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会认“朗”等10个生字,会写“另”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3、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随讥评价)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说“伊琳娜”)“伊琳娜”在遇到疑问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轻声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
2、自主识字:
学生自己识记生字,对自己认为难记的字,想办法把它记住,把不好记的字标出来。
3、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
介绍自己是怎么记字的;讨论不好记的字怎样把它记住。
4、全班交流:
全班齐读去掉音节的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5、书写生字:
讨论如何把字写正确、写好看;完成课后“我会写”的内容,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自己所写的字,老师随机评议。
三、学生自读课文,用“──”勾出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孩子们,谁来告诉大家,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朗志万的问题,生齐读)
二、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孩子们听了科学家的问题是怎么想的?用笔勾画出来。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符号。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体会:
老师重点引导体会句子中带横线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
⑴ 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⑵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三、拓展课文内容
1、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你想这时他可能会说些什么?
2、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3、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试着写下来。
4、老师小结。
四、巩固生字
做组字游戏,出示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学生进行组词竞赛。
五、课外作业
动手做做课文中的实验:把放入手中的物体变一变,仔细观察,满出水的多少与放进物体大小有没有关系。
【教学后记】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要使学生“自己读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从这个目标着眼,采取适当的训练措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步一步地向着目标迈进。阅读教学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同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认真读书,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动笔圈、点、画、记,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书时坐姿端正,注意用眼卫生;善于使用工具书;坚持课外阅读等等。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
1.通读全文,正确辨析字形、掌握生字词。
2.理解朗志万所说“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有是对的。”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3.指导学生从伊琳娜的实验中来体会动手实验的好处并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好善于动脑、动手、讲求实践真理的好品质。
重难点、关键
1.理解科学家朗志万话中的含义。
2.培养学生勤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课时划分:一课时。
预习作业
1.通读感知全文、自学生字词。
2.收集有关实践出真理的名人事例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启发:大家还记得《小马过河》的故事吗?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A:讲了小马开始不敢过河,其后经过自己实践终于过了河。
生B: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都要亲自试一试才知行不行。
过渡:说得真好,小马正是在妈妈启发下才明白了这个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新课的主人公伊琳娜也正是一位爱动脑,求真知的孩子,我们就来看看好是怎么做的。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感知全文,疏通生字词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引导借助字典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读准字音。
2.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作完成。
漫出:流出来,过多了。
鳞:鱼类身体上的一块块小鳞片。用于护身游动时使用的。
哄骗:欺骗,瞎起哄。
3.着重指导个别易错字形。
鳞:左右结构,右下角为“夕”与“ ”。
漫:换部首比较“慢、蔓”。
娜:换部首比较“哪”。
4.师范读全文。
5.分角色朗读全文(女生读伊琳娜语言,男生读朗志万语言)。
三、再读课文,讨论理解
过渡:大家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朗志万出难题考同学们。
启发:说得真好,朗志万出了一道什么样的怪题?
生:杯里放一条金鱼为什么水不会漫出?
过渡:朗志万为什么要提出这道怪题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2~7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1)朗志万提出这道题后同学们怎么做?伊琳娜又是怎么做的?
(2)结果一样吗?从伊琳娜的言行中你们明白了什么?
(3)朗志万的话是什么含义?
2.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相机适时巡视、指导。
过渡:刚才大家都讲座得很认真,现在请你们自由作答,你读懂什么内容大胆讲。
3.生自由汇报。
生A:老师我想解答第一题,同学们都纷纷猜测是由于鱼鳞起作用或者是金鱼把水喝了才会让水不漫出。而伊琳娜却不赞成,她经过妈妈提示后亲 ……此处隐藏17442个字……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抽生读 开火车读 齐读
2、给哄、骗组词
五、写字
1、哄、骗:分析字形、结构特点。
2、师板写“骗”。
3、学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朗读深化。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练习读----竞赛读。
2、伊琳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
三、拓展
1、从课外书或网上收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2、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再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四、写字
反思:上好这堂课,简单理理自己的思路,有以下几点:
一、感觉今天同学们学习状态比较好,因为后天学校安排同学们去春游,心中不免担心,可能会有个别同学分心,会坐不住。看来,我的担心是多虑的,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比较好,不仅都静下心来,专心听讲,还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
二、感觉今天上课比较顺。从谈话揭题,到随文识字,到探究学文,直至完成写字教学,师生配合比较默契,达成预设教学目标。
三、在本课中,识字教学比较扎实。能联系学生旧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识字。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结合低年级学生实际,安排了几次比较有效的说话练习。
四、在教学中还是有些遗憾。如在引导学生读、说朗志万提的问题时,忽视了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奇怪”在哪里?要是能落实“奇怪”,可能效果会更好。
探究关注点:课堂教学高效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的含义。
3、动手实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
【教学重点】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鱼缸、金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再读一遍题目。师:像“动手做做看”这样的字样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拿出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师板书:朗志万 妈妈 伊琳娜)
2、过渡,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他提的问题,并读一读。(指名读)
3、如果当时你在场听到这样奇怪的问题,你会怎么想呢?
4、师:课文中还有两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找到两个小朋友说的话,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同桌分角色自由练习朗读。
师引导:我认为这两个小朋友的话应该读出想也不想的感觉来。想也不想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来代替?
生答: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师相机指导,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这种感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合作读好这篇课文,你们愿意吗?(师导读,生接读。)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天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生:“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这是为什么呢?”
师:一个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说──
生:“一定是金鱼身上有鳞。”
师:另一个小朋友肯定的说──
生:“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师: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对,但自己也想不出道理来,于是回去问妈妈,妈妈说──
生:“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5、你如何理解妈妈说的话?(投影出示这句话)
⑴ 换词理解“光”。
⑵ 指导朗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鼓励性的语气)
⑶ 你怎样评价这位妈妈?
⑷ 如果你遇到什么问题去问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呢?
小结过渡:教育的成功是有多种因素的,不要冷落生活中孩子任何一些看来幼稚可笑的问题,充分调动孩子们去亲身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三、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伊琳娜受到妈妈的启发和鼓励决定自己动手做做看,我们来重复一下她的实验经过好吗?
(学生动手做实验)
2、师:你听到一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你自己的实验证实与他说的不一样,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伊琳娜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在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你怎么理解?小组讨论学习:
⑴ 想:“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① 指导朗读“哎呀”。
② 换词理解“漫”。
⑵ 做: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①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为一名科学家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您本来就知道放进—‘条金鱼后,水也会漫出来,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哄骗我们小朋友。)
② “第二天一早”可不可以说:“第二天”或“一早”呢?(着急生气地质问,想得到一个结果。)
③ 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采取学生自己练读、评读的形式完成。
4、体会朗志万话的意思:
出示句子,理解意思。伊琳娜听懂了什么?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⑴ 理解“哈哈大笑”(会心的笑,善意的笑,为有孩子敢于挑战权威而笑,为自己的启发下有孩子去验证而成功的笑。)
⑵ 比较:妈妈:“你动手做做看。”(板书:你)
朗志万:“要动手做做看。”(板书:要)
[妈妈是提出的建议和鼓励;朗志万是启发同学们应该怎样去做;伊琳娜由听了科学家的话的迷茫,到得到妈妈的建议到自己亲身(板书:亲身)去实践,已经证明了一个深奥的道理:(板书:实践出真知)]
师小结: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5、分角色配合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四、总结
1、读后,你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拿出本、动笔写一句话,强调书写。)
2、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组内陈述观点和理论、集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