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2:36:05 收藏本文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女性作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4、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2、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演讲,点评,情境导入

(二)结合课题,提出阅读问题

1、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2、她是怎样死的?

3、她为什么会死?

4、谁要为她的死负责?

(三) 初读课文,走近团圆媳妇

过渡:作者塑造的众多的人物中,谁的遭遇让你的心里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团圆媳妇)什么叫团圆媳妇呢? —童养媳—旧社会的产物,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感觉悲伤的身份。

1、那么通过预习,请你说说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

2、是一个健康活泼天真的女孩,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小团圆媳妇的人生? 过渡:这个12岁女孩最终以悲剧收场,我不禁要追问这个12岁女孩的死因,她是怎么死的?(洗澡)难道她的死因仅仅是因为热水洗澡烫死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小团圆媳妇之死。 ( 四) 品读课文,探究团圆媳妇之死

1、呼兰河的人对小团圆媳妇的印象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认为小团圆媳妇不像团圆媳妇?

2、过了没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了,而且打得特别厉害,小团圆媳妇为什么被打呢?

3、小团圆媳妇还经历了哪些非人的折磨?乡亲们又给出了哪些偏方?

4、小团圆媳妇被开水洗澡的过程中,哪个细节最让你触目惊心?

(五) 深入挖掘,理解小说主旨

1、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了,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之死负责呢?你觉得是谁害死了小团圆媳妇?

2、作者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 此环节学生各抒己见,这可以是关于女性命运、国民劣根性、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等各个方面的小说) 结合鲁迅的作品《孔乙己》《藤野先生》谈国民劣根性问题,麻木,愚昧的生命与灵魂。

师小结: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这个“苦人儿”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正印证萧红所说的那句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过渡:我想,萧红的不幸更多的不是因为女性本身,而是因为她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给不了她们飞翔的天空,希望这样的社会永不再来。

(六) 作业

萧红曾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你又怎样看待女性,请以“她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600字左右),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写作提示: 可以写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可以写历史上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2

学习任务:

1、立足语言,通过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问题,看萧红所展示的那个世界,并体会作者于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情怀。

2、扩展阅读《呼兰河传》全文,分组讨论“寒冷”的问题,走进作者的悲怆而寂寞的心理世界,并体味作品寒冷下的美和感动。

3、分别进行有选择的探究:一是对萧红笔下的故乡与童年的理解;二是萧红为什么会在满目荒寒中去叙写那些温暖;三是同样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四是《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散文化特征。

教学设想:

从最近几年流行的张爱玲切入,谈女性的声音在世界上的回响,然后进入萧红介绍,从作品的语言品味开始,进而走进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地方鲜活的人和物,并且感受他们、把握他们、理解他们。课堂以讨论和探究为主,一切从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出发,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慢慢靠近那个时代,靠近作者,倾听并揣摩那些远离我们又撞击我们的声音。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背景资料,并通过板报或专栏的形式张贴于班内。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报纸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关于评述:

“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茅盾《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她使小城里的小人物获得了不朽的文学生命”。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文学评论家们在时空上距战时中国越远就越认为该书是写作技巧上最成功之作”。

——美国学者葛浩文

“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西天一缕霞”

——聂绀弩

2、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全文,了解基本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环节一 简单议议由张爱玲到萧红。

问题一:看下面两 ……此处隐藏1537个字……,憨厚,谦恭;王大姑娘是“很能说能笑的,她是很响亮的人”。但在这儿,与在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一样,充满着残忍、冷酷和荒凉。比如,在滴水成冰的草房子里,磨房里掌柜的太太看到那个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就要把面口袋拿走。再比如,对于冯歪嘴子一家,小城人的态度:“我的天,没有死,那小孩还没冻死呢!还在娘怀里吃奶呢。”对于一个新生命,在人的心里竟然没有一丝怜悯一丝同情一丝对生命的敬重。这些寒冷的意象,寒冷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人心的荒凉与人性的死灭。

3、第一章第五部分一段叙述和议论。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提示:这种对生死的态度你认可吗?为什么?你认为萧红写作这些文字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点拨:认可不认可皆可。理由:寒冷彻骨,有一种对生活的妥协和无奈。萧红借此给自己作了个总结,凄惨而又感伤,还有一种在感伤之中慢慢死去的美感,一种凄凉透骨的美。作者用佛家那种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待人类生活和生命,同时又用贴近生存真相的眼光来描述我们的生存、我们的生活的人,寒冷而真实。

环节四 设计四个探究题,由学生任选一题去独立思考并书面完成。

探究一:晚年萧红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她在满目的凄凉寒冷中抓住了些许温暖,他们成了作品中令人欣慰的一丝亮色。请举例,并谈谈作者为什么会在满目荒寒中去叙写那些温暖。

举例文中的亮色: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那些蝴蝶、蚂蚱、蜻蜓;黄昏时候的火烧云;尤其是祖父、冯歪嘴子。

为什么会有这些亮色?

参考理解:

1、作者对故乡和童年怀有一种不可自已的依恋和怀想。“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身体很健康”,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乡、与呼兰河的关系,那是与她血脉相通的根。在重新书写故乡、回忆与辨认故乡中,作者不由自主地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创作是为了纪念,无论痛苦、快乐,逝去的日子总是值得纪念。因为她是一个心里充满爱却又无能为力的女子,一生追寻爱却又失去后心里拥有坚强和不堪一击的寂寞的女子。所以才将怀想点点滴滴幻化为文字。这些许温暖更映衬了心灵荒寒、灵魂死灭的存在的可怖。

2、作者用颇有些温馨的文字写祖父、家、祖母的故事、儿时的记忆,是欲借温暖把那记忆的荒寒冲淡一些,给读者一点心灵的温暖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她用绝望中残存的一丝微弱的温热,包裹这个世界的寒凉,缓解了那些残忍寒冷意象对于读者的伤害与摧残。(而这点亮色,这点温暖,是萧红超越于张爱玲的地方。)

3、作者有悲悯与包容情怀。包括对那些残忍的、卑贱的人与事,作者都用了一种宽宥的语气。如写有二伯游手好闲,嚼嘴咬舌,爱说大话,偷东摸西,但作者却少有苛责,“无家无业,死了连个打灵头幡的人也没有。”因为生存的麻木和无意义,所以作者给予他更多的只是悲悯。写老胡家两个儿媳妇,“一个为着那团圆媳妇瞎了一只眼睛,” “一个半疯了。”“老胡家从此不大被人记得了。”言语间仍然怀有悲悯

4、小城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生命最质朴、最原始的一种美。如描写野台子戏一段,在紧锣密鼓、喧闹争吵中,萧红道出了呼兰河人生命中飞扬的一面。在这飞扬的生命里,我们看到了呼兰河生生不息的希望。

探究二: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呼兰河和作者笔下童年的印象。

对呼兰河的印象就是对作者笔下那个世界的印象。由学生自由去阐述,引导学生透过平静、索然的画面,产生无奈、恻隐、同情的悲悯之心,以及改变世界、改变人生的愿望。

至于童年,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于记忆中用自己的热血和爱心创造的世界,理解作者对人性死灭、心灵冷漠的现实世界部分的否定与提升,理解人类的童年情结。

探究三:有人说《呼兰河传》是诗化小说,是散文小说,你觉得呢?请从结构上、语言上、内容上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理解:

1、从结构上来说,它没有中心情节,人物和故事都是片段的,零碎的,结构略显得松散,人物典型刻画也不太够。但却能合成一个整体,形散神聚,以作者悲天悯人的眼光与灵魂来贯穿,并有着散文诗般的跳跃和音乐的节奏。

2、从语言上看。

(1)富有浓重情感色彩。如:“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2)富有美感。“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是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如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在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3)修辞的多样化。例如描写老胡家请大神给小团圆媳妇治病时有这样一句:“于是就又跳神赶鬼,看香,扶乩,老胡家闹得非常热闹,传为一时之盛。若有不去看跳神赶鬼的,竟被指为落伍。”作者通过嘲弄、讽刺、夸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憎恶和痛心。描写不是落在情节上,而是落在感受上。

3、从内容上看。

对风俗的描绘。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不无蒙昧的习俗,在萧红笔下,有着诗的色彩。

4、对人的描绘。

写冯歪嘴子,在别人绝望的眼光里,“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充满了诗意的情怀。从线索的贯穿上。作品已没有明显的叙事脉络,而是以“悲凉”“凄凉”为统摄,情节在作者哀怨深沉的情感语流中向前推进,甚或已退到了诗外。萧红从独特的审美角度创造了优美的小说意境,并形成了自己多彩而奇特的抒情风格。

探究四:同样是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

参考理解:

和鲁迅一样,萧红对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批判揭露,可她的笔触更平静、漠然,甚至让人惊悸于那种平静、沉默下的麻木。她更多哀其不幸,而少了些怒其不争。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用一种较为包容的眼光看特愚昧的故乡,看待那些麻木的心灵,没有鲁迅那种振聋发聩的呐喊,但有作者悲悯的目光,在那些表面温和平静的故事里头,有着撞击人心的悲凉。

鲁迅展示的是人物灵魂的麻木,笔触着力在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于生命层面的麻木,鲁迅小说没有自觉地涉及。而萧红戳到的是生命层面的痛穴,“他们就是这类人,……逆来的,顺受了。” 萧红的表现的是更加本原、更加永恒的苦难,她从存在的意义将生命意识的麻木写到了极致。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穿插着教师的点拨和学生间的讨论,有读有说有写有查,所以探究过程应该是学生认识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课后作业:

1、利用早读时间,分主题交流个人的探究所得,利用橱窗展出其中部分优秀作品。

2、思辩题:对人性的丑陋应悲悯还是痛击?可利用班会课或读书课搞一场小型辩论会。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