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1教学内容:
第68页的内容和练习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呈现故事,提出问题
1、老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
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少时间?(1分52秒)
这么短的时间却能作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听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
2、这个小故事在书上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1)一个字一个字的数。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再数共有多少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20×13=260。所以这篇文章大约有260个字。
(3)22×13≈200。
(4)可以用笔算,22×13=286。
二、归纳知识
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并进行整理
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
板书: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估算练习
42×1839×1157×2842×12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2、尝试编题并解决问题
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学生回答
3、小企鹅想回家。(练习十七第2题)
4、完成练习十七第3、4题
第3题:
第4题: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再去做。
四、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5页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教学反思:
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还比较差,讲得很零乱,东一点、西一点,没有系统性,以后还需要慢慢地进行培养。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有5道题。第1题是笔算后再连线,学生完成得很好。第2、3题与前面的时间有稍许联系,有些条件是暗藏,如七月份可运多少垃圾?已告诉每天运18吨,七月份是31天。又如每月用水17吨,一年共用水多少吨?一年是12个月。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指点。第5题是带星号的题目,理解力好的学生做得比较好。尤其是第2个小问题,剩余的票按每张18元全部卖出,可以再收多少元?剩余是584-370是三位数,好多学生能根据二位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答案。但小部分的学生还有困难,但对他们不作要求。
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2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火柴盒 魔方 特仑苏牛奶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1:火柴盒、魔方、牛奶。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
生:火柴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牛奶是长方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这些小小的物品就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火柴盒、魔方”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第一次尝试: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7号抢答)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联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的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
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12条8个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在这一单元中,你还学过哪些知识?(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小试牛刀:必答题(6号同学)。
填空: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1、给一个玻璃柜台的各边都安上角铁,是求这个玻璃柜台的( )。
2、给一个乒乓球台喷漆,是求这个乒乓球台的( )。
3、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装满水后,水的( )是30cm。
4、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这个容器的( )是30ml。
5、给一个洗衣机做布罩,是求这个洗衣机的( )。
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在小组内进一步整理(2号填写,3号、5号汇报)
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
(长a宽b高h)常用单位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长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们的表 ……此处隐藏14930个字……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法(2)异分母分数减法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a、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b、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学生交流时,采用边展示边补充的合作方式。下边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台上的同学提问,质疑。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师: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同学整理得都非常的全面,有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既突出了知识体系,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回顾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顾)
指名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总结完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小组或学生,要加以表扬。)
四、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组测试题,看看大家能否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
1、解方程
x+2/5=9/10x-(1/4+1/5)=7/10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8+1/5+5/82/5+3/5—5/7
5/12—1/6—5/6+7/122—2/7—5/7
4/7+(17/24—4/7)12/13—(12/13—2/3)+1/3
3、一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了3/10米,做小红旗用去了3/20米,还剩下7/20米,这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
(二)评价完善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15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关“面积”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各一张、两张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小黑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入课题,明确复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有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现在咱们来用彩色笔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比赛开始(学生操作完后),请冠军介绍经验,你选择的是这张小的纸来涂,是吗?那么,我们涂色的部分叫什么呢?(面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面积”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师:对于面积的有关知识在这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那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请大家好好想一想或者打开书看P70-87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小组讨论整理这部分知识,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刚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了整理,哪个小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要复习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建立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及举例说明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还有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有关面积的知识,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
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下这些知识,师出示:
(1)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 10000 100 100
(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观察上面几个面积单位,如果都以1个单位来看,你认为哪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面积最大呢?它们分别适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面积时使用这些单位呢?你能举例说说吗?(课桌面 学校的操场 我国的领土 橡皮擦 练习本 邮票面 手绢面 毛巾 教室 夷陵广场)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5平方千米=500公顷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棵大树高16平方米。
(4)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2、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我们要在教室的天花板一周围上装饰线条,那是计算它的什么呢?提醒学生注意区分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3、同学们,请拿出你们涂色的长方形,请估测一下它的面积,实际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
4、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哪些问题用到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师: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40分钟,能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