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0篇

时间:2021-10-18 02:31:06 收藏本文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0篇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品读第一次看花的情景,练习分角色朗读,感受竺可桢精确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品读第一次看花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受竺可桢精确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花导入:

1、出示杏花图:师: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瞧,多美的杏花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吗?(学生自由描述)

2、出示句子: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相机学习生字:泛)

3、引出竺可桢:美丽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一位老爷爷,他就是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出示人物简介)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指课题)谁能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课堂开始,以随和的谈话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与课文相联系,运用媒体进行图片展示,引领学生感悟杏花之美,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二、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一读:

一株吹皱曾经精确仰起脸

估计掌握绽开明媚兴冲冲

大概规律郑重程度顷刻间

(2)读好长句。(课件出示)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竺可桢爷爷几次看杏花?找一找,分别是那几个自然段写的?

(2)交流。

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品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第一次看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竺可桢爷爷看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圈一圈,说一说,竺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2)“爷爷,您又看花啦?”

(3)“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拓展了解竺可桢的习惯)

(4)“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

3、分角色朗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简要评价,注意提示语。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对话,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分角色朗读,品读字词,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感悟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由此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

四、总结本课。

1、简要小结:

2、作业:

(1)把生词写正确,努力写得美观。

(2)继续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竺可桢爷爷。

附:板书设计

一个中午

第一朵杏花长期观察

细致精确

又是一年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2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 ……此处隐藏13077个字……哪个词语给你的印象深刻啊?

学生说:“又”,这里可以看出竺爷爷又来看花了……

学生说:“习惯地问”

竺爷爷看见桃花开了,会怎样问呢?

(3)竺爷爷关注的是……(第一朵花开放的时间)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的优秀的习惯。

(4)齐读这个段落

5、学生接着读后面的段落。“哪天?今天开的。”……“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1)学生读完,教师语言过渡

(2)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你们想读读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段落,分角色读(12—17小节)

(3)学生分角色读

(4)读出竺爷爷此时的心情了吗?(学生说:兴奋、高兴、欢天喜地、激动)

(5)为什么高兴呢?孩子的高兴是什么?(学生说:上次他不知道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次知道了。)所以孩子会喊;电脑出示……

(6)竺爷爷的高兴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说:竺爷爷看到杏花开了)

竺爷爷到底有没有看见杏花开呢?(课件展示)

竺爷爷每年都知道杏花什么时候开?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

所以竺爷爷高兴地问:(学生读)

(7)指导朗读

孩子是想把第一朵杏花开的消息告诉竺爷爷,而竺爷爷则是想早点看见第一朵杏花。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觉得味道怎么样?)我们再来到读读,这次,女生来读竺爷爷的话,男生读小男孩。

6、老师读下面的语言:……这里又有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啊?

(1)他仅仅记下来的是一个日子吗?

(2)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3)兴冲冲也能看出竺爷爷的心情非常好……

(4)指导朗读,特别是把你感受比较深的词语读好,好吗?

(5)学生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7、想想,在这些文字和那些精确的数据背后有什么呢?

(1)出示: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

(2)师生交流。

学生:在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

学生:是他认真的态度。

学生:这源自于科学的热爱(教师板书)。

(3)每个观察,每个现象的出现能不让竺爷爷高兴和欣喜万分吗?所以当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了,他顷刻间……(电脑出示: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8、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的课题

(1)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

(2)让我们带着……的感受来读。

(3)带着竺爷爷的认真的态度来读。

三、学生拓展练习

1、孩子们连杏花都被竺爷爷感动了,不是绽放是捧出啊,捧出的是对竺爷爷的敬爱,对他的热爱。

(1)齐读。

(2)真想采集一朵杏花送给竺爷爷,我们读到的是杏花,我们想到的是杏花背后这位热爱科学事业的竺爷爷。

(3)还记得竺爷爷的这段话吗?齐读“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样的词语”你们有什么想对竺爷爷说吗?请大家写下来,好吗?

2、学生动笔练习。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介绍竺可桢

板书课题,简介竺可桢。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听了介绍,你觉得竺可桢爷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来。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2.什么是“精确观察”?用竺爷爷的话说就是?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三、再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

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

(1)画出有关语句,思考画出它们的理由。

(2)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了解学生学习字词的情况:

着重指导:仰(yǎng),不要多出一撇来;皱(zhòu),翘舌音,读准后再组成词语;曾(céng),平舌音。

(2)交流所画句子,说说画出它们的理由来。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数了数、四朵花”可见竺爷爷观察认真,“不同程度地绽开”说明竺爷爷不仅观察认真,而且观察细致。)

2“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习惯地问”说明竺爷爷不管观察什么,都需要精确的时间。)

3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郑重地记下”表明了他对于科学观察严谨而又一丝不苟。)

四、三读课文,探究问题

1.“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答不上来了……那你们说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学生三读课文后,布置学生课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围绕关键问题,讨论探究。

1.抛出问题: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品味以下语句,理解竺爷爷是知道的,他是在借机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1)“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3)“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4)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二、分角色练习朗读,升华情感。

三、品位语言,练习仿写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你还发现有哪些好词佳句值得我们去咀嚼与品位?

2.交流:

(1)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泛”字用得好,正因为是露出、透出,所以才是“淡淡的粉红”。)

(3)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①这是个排比句,句式整齐,朗读上口;

②通过写春风“吹绿柳梢,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将看不见的春风写活了,既形象,又生动。

③“皱”用得神奇。说到“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皱纹、皱眉等,很难将它和美好的春天联系到一起,但作者在这里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写出了轻风轻抚河面的暖暖春意,而且让人头脑重立即就呈现出了微波粼粼的图画。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