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先秦的《论语十则》。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过程与方法:
1.从孔子言行中学习和领会他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的智慧与精神。
2.结合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或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学习圣人智慧,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圣人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难点:
结合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浅谈阅读启发。
Ⅰ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两千多年来,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温暖和浸润着千古人群。传统思想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离你还有些遥远的话,学习《论语》用以修身,对于新一代学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孔子,学习他的立身行事,领会他的生存智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你能介绍孔子其人其事及其思想吗?(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2.你能准确朗读全文吗?
指名学生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3.学生自学问题反馈。
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预习确定):
Ⅲ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课文研讨
1.疏通12则语录。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2.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
(一)研习1、2则。我们能够从孔子身上学到怎样的生存智慧?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1)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探究一】1、2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明确: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丁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二)研习3、4、5则,看看孔子教导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过错?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第3则的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探究二】3、4、5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明确: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孔子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 ……此处隐藏1357个字……,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角度:为人处世-----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启发:艰难困苦的环境会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只有经历了磨难打击,才会看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坚韧顽强的品质。司马迁、苏武等无不如此。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宝贵,但有些人却不懂得珍惜。古代凿壁借光、秉烛夜读的故事,还有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关于时间流逝的描述以及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等等很多的事例都是惜时如金的典例。由此劝勉学生充实度过每一天,不要白白虚度年华。
三、本文节选了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请同学们概括出这几个角度。这些角度,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文章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求知方面------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为人处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3.从政方面------切记“欲速则不达”
4.为人治国------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5.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四、课堂小结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让我们汲取先贤的生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布置作业
1.翻译并背诵8、9、11、12则,此外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句子翻译背诵。
2.写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2、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末:无。食:通蚀。文:演示,(文过饰非)。弘:扩大、发扬。
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3、讨论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1)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要求写出发言提纲,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三国时期的一代经世王肃如此解释这句话:“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王肃的解释比较符合字面的意思,在这里,道似乎是指人的境界,才大者境界自然大,才小者境界自然低,甚至不能理解大境界、高境界,所以,大境界、高境界(即道)自然不能扩大人。所以,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今人杨伯峻在《论语译注》里如此注释这句话:“这一章只能就字面意思来翻译,孔子的真意何在,又如何叫做‘非道弘人’,很难体会。朱熹曾经强为解释,而郑皓的《论语集注述要》却说,‘此章最不烦解释而最可疑’,则我们也只好不加臆测。《汉书》董仲舒所载董仲舒的对策和《礼乐志》所载的平当对策都引此二句,都以为是治乱兴废在于人的意思,但细加思考,仍未必相合。”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讨论课后第二题。先指导学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信”的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