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生字词的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那些地方旅游?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出颐和园)你知道关于颐和园的哪些事情?(学生汇报资料)师补充: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都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2、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快速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指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4、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吗?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先指读生字。
2、这些字按结构分,可分成几类。
3、重点指导。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会了生字、生词,你们学得很好。那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师: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3、 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三、 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习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2、、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3、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4、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5、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并能正确读写。
2、 正解、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长廊的美。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 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想像词语描绘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孩子们, 你们到过北京吗?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领略一处迷人的北京风光。(出示图片) 宏伟的万寿山, 佛香阁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掩映下熠熠生辉, 流光溢彩; 著名的十七孔桥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 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 宏伟而又秀丽; 徜徉在颇具特色的苏州街, 会让你领略到江南水乡 独有的秀美; 风景如画的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 贯通南北; 漫步在这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沿途看山赏水, 那真是美不胜收。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颐和园。
在颐和园的那么多景点当中, 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 大家齐读课题。(29.颐和园的长廊)
颐和园的长廊在 1992 年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孩子们, 对颐和园的长廊, 你们特别想知道什么? 作者也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疑问, 预习时你们发现了吗? 打开书勾画出作者的疑问, 作者的疑问是什么? ——一起读: 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
是啊, 颐和园的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这么引人注目?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相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一定能解开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出段落的序号。带有生字、 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 检测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 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孩子们, 斗拱的斗是多音字, 在 ……此处隐藏29488个字……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近)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15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文章采用随步移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出皇家园林的风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想象、朗读、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4.认识“颐、麓、槛”等6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播放颐和园的图片。
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次颐和园。
2.板书课题,齐读。认识“颐”,提示“颐”字左半边的笔画笔顺,并书空两遍。
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不胜收的颐和园内,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通过多种途径认识(查字典,问同学等)。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并尽量想办法解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哪几个地方的景色?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这一次的游览路线介绍给游客们?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随景,也叫作转换地点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游览颐和园后,你最想在哪里拍照留念呢?为什么?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
自主勾画不懂的词语,并想办法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角色,担任导游,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的写法,为迁移写作打下基础。
三、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1.导学第3自然段。
下面我们就用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仔细地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吧。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交流
长:“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是世界上长廊之最。”
①出示句子,比较:A: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②读句,说说哪句更好,为什么?
③指导朗读体会长廊的“长”。
美:找出文中描写美的成语。(美不胜收)
①说说成语的意思。
②长廊到底美在哪里?读出文中的句子。
③欣赏课件,领略长廊的美景。
④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学法:游览(读文)—谈感受—找重点词句—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本,抓住重点词句自读自悟,通过教师的及时点拨、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长廊的壮丽。句子的比较让学生领悟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妙处。在图片欣赏后,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
2.自学4—6自然段。
(1)出示学习提示
①景物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②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佛香阁:高,结构复杂。
“耸立”:出示本段最后两句,用具体的数字体会特点。
出示佛香阁图片,直观感受。
有感情朗读。
万寿山:出示比喻句。(体会湖的静与绿)
理解“隐隐约约”,并造句。
十七孔桥:造型优美。
想象:这么多的狮子,都有哪些姿态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既感受景物的美,又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四、认识生字,会读会用
1.自读生字,同桌互相说说识字方法。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3.游戏巩固认读。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生字,通过游戏,让学生快乐学习。
五、拓展延伸
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搜集颐和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班会课上我们再交流、欣赏。
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文中描绘的只是颐和园的缩影,让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