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1:22:08 收藏本文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1

本课题教时数: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得数是9的加法与9减几(教材第55页例题,56页“试一试”,完成第56页“想想做做”)

课时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根据一幅图画列出4道算式,加深对加、减法含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借助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9的加法和9减几。

教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片、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哪些体育运动?

2、导入:有一个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体育运动,他们组成了短跑队、长跑队、跳远队、跳高队、投掷队等等。看,跳高队的小朋友正在练习跳高呢。(出示例题主题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从图画上看,跳高的小朋友可以分成几部分?哪几部分?(指名回答)

(2)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4道算式吗?先自己想一想,在书上写一写,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反馈:谁能把自己想到的4道算式说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8+1=9 9-1=8

1+8=9 9-8=1

(4)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8+1=9表示什么意思?1+8=9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小结:两道算式都表示把没跳的人数和跳过的人数合起来,一共有9人,虽然8和1换了个位置,但结果都是9个人。

(5)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9-1=8表示什么意思?9-8=1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小结:两道算式都是从总人数里去掉跳过的人数,就得到没跳的人数,去掉没跳的人数,就得到跳过的人数。

要把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就用――加法,要从总人数里去掉一部分,就用――减法。

2、教学“试一试”。

(1)摆圆片:拿出9个圆片,分成两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但不能再分成刚才的1个和8个了,再写出4道算式。

(2)学生自主分花片,写算式,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和算式。即时进行板书。

(4)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说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加法算式得数都是9,减法算式都是9减几)

(5)提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谈话:大家今天学得很认真,小蜜蜂飞来了,它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第1题图,说说摆数字卡片的要求。

(2)活动:选出两张数字卡片,使上面的数字相加等于9。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题。

(1)谈话:小金鱼看到小朋友们成功解决了小蜜蜂的问题,也想和小朋友交朋友,它想让大家做减法题。

(2)活动:选择一张数字卡片,说出9-□=□。

(3)抽一个算式如9-6=3,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

(2)指名汇报交流,统计做对的人数。

(3)集体订正。

4、完成第4题。

(1)出示第4题算式,提问:想一想,你能说出几道加法算式,几道减法算式?

(2)同桌两人一人说加法算式,一人说减法算式。

(3)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到的?怎样能有顺序地说了有的算式,不漏掉?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