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北京版《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4 23:06:13 收藏本文
北京版《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北京版《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版《海底世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京版《海底世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引起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参”,会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指导学生理解3、4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课时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大海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三、学生听读后简述海底世界的样子。

四、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可让学生采用填表法按要求进行自学。

五、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提醒学生注意特殊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例:“却”:què韵母中“üe”中的“ü”上面的两个点去掉了,这是因为{见到j、q、x后要脱帽行礼,万不可写成qüe。

“私”sī和“异”yì是整体认读音节。

3、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4、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却”是左右结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异”是上下结构,上半部是“巳”,不要写成“己”。

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质疑。

1、比较近义词,理解词义。

奇异——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意思相近。但“奇异”多用来形容景色,而“奇怪”可以形容人、事、景物,应用范围广。

蕴藏——与“储藏”的意思相近。用在潜藏而未显露或等待开发的地方。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课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很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七、再次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1][2][3][4]下一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通过课文3、4自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指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看录相。

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

二、抓重点句,了解特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指读有关句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2、3自然段侧重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4、5、6自然段侧重讲海底物产丰富。

3、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理解海底景色奇异。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

(2)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句。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3)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句中“依然”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依然”指依照原来的样子。经过讨论,句中“依然”一词,可换成与它相近的“仍然”,句义不变。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4)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2、学习第3自然段。

让学生运用学习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1)思。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指读句子,并分别说句意。

(3)出示句子: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让学生讨论:“是否”是什么意思?将“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使句意不变。“是否”是“是不是”的意思,让学生采用换词语的方式理解句义。

3、学生自读3~5句。想想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讲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明白这三句话是围绕着第2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的意思讲的 ……此处隐藏2886个字……的景色真美!……

北京版《海底世界》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能正确读写带生字的词语。

2.探究课文内容,深入了解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激发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4.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海底美景。

2.激趣,提出初读任务。

水中的鱼儿正向我们招手呢!想到海底去看看吗?

待会儿,我们一起去海底考察一番,不过得先过读文关。谁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谁就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去海底考察。

二、初读课文。

三、提出考察任务。

既然的考察,就要有一定的目的`。老师做了一个考察表,写上了大家最想探索的东西。待会儿,大家边考察边填考察表。

四、生入文“考察”,填写考察表。

就让我们穿上潜水服,下海去考察吧。预备,跳!

我们的考察开始了。翻开课本115面,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在文中的海底世界里用心去发现。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发现一个迹象就标上一个序号,然后用简练的语言填在表里。

(师巡视、指导填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者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以“假想考察”为切入口,出示考察表,让学生带着考察任务学习课文,在悉心探究中发现海底的秘密,完成考察表“考察发现”一栏的填写。第二课时再交流分享考察成果,探究、品读文本。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逐段分析讲解的枯燥学习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科学探究中,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亲历学习过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充分领略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五、检查生字新词自学情况。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任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作为考察队员一起到文中的海底世界去考察,考察过程中大家把很多有趣的发现都填在考察表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分享考察所得。等会儿,你们可以把自己的考察发现自豪地告诉大家。

二、简单交流考察发现

一次愉快的海底之旅结束了,相信海底的景色一定让你无法忘怀。在海底,你发现了哪些以前所不知道的、或从没见过或听过的东西?

三、深入探究、品读。

哪些发现给你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是你觉得最奇异、最美丽,或者是最有趣的?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教学。以下只是教学预设,为“ 生成”而谋划的“预设”。在实际教学中,要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把师生、生生的互动引向纵深,让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1.感受海底光点闪烁之美

指导朗读

放映发光鱼的录像,再指导朗读。

2.感受海底声音奇异。

⑴“窃窃私语”是在干什么?能做给老师看看吗?

⑵欣赏海底动物的声音。

(播放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注意音量要调小)

生听后交流听到什么声音。

⑶想再听一遍吗?嘘-

⑷指导朗读。生试读。指名读、范读、分组读。

⑸海底不同的动物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师领读)

⑹让我们一起奏响这海底美妙的乐章。看课文第三段,老师来领读,你们接着读。

3.感受海底动物活动方法的有趣,学习写法。

⑴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作者特别选取了哪几种动物介绍它们的活动方法?

(课件逐个出示海参、梭子鱼、章鱼、乌贼、贝类图)

⑵提出介绍要求:不能看书,介绍的时候可以用书上的语言,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话,最好能配上动作介绍。

⑶生选择一种海底动物作准备。

⑷指名介绍。

⑸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写具体的。

比较句子:⑴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前进速度很慢。

⑵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介绍哪种海底动物活动方法时作者也用上了列数字说明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文中还有类似的列数字说明的例子吗?谁来说说这两个句子中数字说明的好处?

[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有两重意义:一、内容意义,二、形式意义。阅读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而且要“披文得文”。《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典型的又充满趣味性的知识性的课文,学生学完课文,应该对海底世界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海底有什么,知道海底是什么样的,这是“得意”;还应学习作者是怎样介绍海底世界,怎样把海底动物活动方法写具体的,这是“得文”。这篇课文作者多处运用列数字说明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发挥文本重要‘言语范型’和基本‘例子’的作用,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学习写作方法。]

⑹指导朗读,合作朗读。

⑺师:海底动物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为什么?

四、抒发感想,总结延伸。

1. 小结考察发现。

2. 我们不禁要感叹:海底真是个______的世界!

作者也发出这样的感叹。(板书: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指导朗读。

3.是啊,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被誉为“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后边疆”。请大家看这一组数据。

同学们在课前否也搜集到了有关海洋资源的材料?(交流材料)

4.面对这样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你在想些什么?想对大海说些什么,还是想和人们说点什么,或者想说说自己的愿望?

5.通过这次考察,大家有很大的收获,肯定也有不少的疑惑,对海底世界,你还有什么想了解,却还未了解的问题吗?

四、布置作业,鼓励语言的积累,激发探索的热情。

关于大海,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有一些问题我们课后可以从书上,或者网上寻找答案。老师这儿给大家推荐几篇文章。但更多的海底之迷还有待于同学们长大后去研究,去揭开。我期待着大家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用发展的眼光看,“无疑使人满足,进而止步;有疑使人处于动力失衡状态,进而引发新的学习动机。”本课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学生质疑,然后向学生介绍有关文章,提出老师的期望,激发学生探索热情,使本课教学的终点成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外的知识是无限的。课堂教学不应使学生满足、裹足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应引发学生新的学习冲动和探索的热情。]

《北京版《海底世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