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精选4篇)

时间:2021-10-04 21:06:21 收藏本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精选4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精选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四、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此处隐藏7170个字……本原因是"恐惧",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恐惧心理的句子。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探究"我"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猜读课文,借助句子补充爸爸心理描写四、启迪智慧

(一)跳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爸爸助"我"脱险的方法。

(此环节设置意图:借助抓关键性语句,提高学生关键信息捕捉能力,培养感知能力。)

(二)赏析标点符号,感悟人物成长经历

1、请找出脱险部分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有感情朗读脱险阶段表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3、为什么"我"一步步地走下了悬崖,文中标点符号却用句号?

(此环节设置意图:

1、分析句号的作用,感知在爸爸的引导下"我"变得越来越自信、淡定、从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巧妙运用。

2、通过变句赏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

3、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关键性语句,培养和提高学生借助重音和语速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品析关键性词语,收获人生成功经验。

1、为什么文中说"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而不说"那一刻"或"那次经历"?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性词语,明白是爸爸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爬下悬崖的方法,更是在教给"我"人生路上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储备成长路上克服困难经验)

2、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文中的"我"一样因胆怯而畏缩不前的情形,你是怎么处理的?

(此环节设置意图:联系学生实际,分享成功经验)

3、你又从"这一课"学到了哪些经验,如果你准备摘录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成长路上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试着背一背。

(此环节设置意图:学以致用,用摘录和背诵的方法,既积累了名言警句又把所学化为了己用)

五、课堂寄语

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的心灵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撷取了许多智慧。让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个个小困难,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吧!

(此环节设置意图:用简短有力的话语使学生形成深刻有效的记忆,感召学生运用本节课所获人生经验,走好每一小步,完成人生目标)

附:板书设计

成功

再走一步

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一、字词识记

灼热()扒()趴()kù热()附和()突兀()()然心动嘲()笑晕眩()shēn呻吟()恍()惚暮色()安wèi()líng凌()乱惊yà()wèi畏惧参()差不齐哄()堂大笑惊()失()

啜()泣迂()回屡()次嶙峋()()颤()抖

二、素材积累

1、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2、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

(l)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

(2)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拿破仑

(3)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雨果

(4)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5)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6)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徐悲鸿

三、结构思路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把握好记叙文的六要素,能帮助你理清课文的结构。

时间:一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的一个小悬崖

人物:"我",五个男孩,父亲

起因:消暑纳凉去爬悬崖

事件: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课堂导学

四、【导学探究】

问题一请复述作者儿时发生的这个故事。

问题二默读中勾画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字句,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梳理基本的故事情节。

问题三圈点勾画文中描写"我"爬悬崖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并认真品读,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词句突出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试加以分析。

2、请概括一下"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探究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从全文来看,在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古诗文: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通过想像,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的句子是:

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了回家团聚后的美好情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定州市邢邑初级中学黄翠玲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次,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多种形式谈感悟。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会是提问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

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但在这个设计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3、学生谈交友方面,应该敞开了谈,多拓宽学生的眼界,抓住实例来讲,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精选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