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1-10-04 19:05:37 收藏本文
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力图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使语文课堂更加原生态,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

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近(热)

  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能根据角色演绎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特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读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2分钟)

1、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2、引用古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诗、古文与我们现在常读的文章是不同的。今天我们一起第一次学习一篇古文《两小儿辩日》。(板题)

二、读通读懂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范读全文。

2、生跟读全文。

3、师领读全文。

4、生质疑:

日与曰(一个胖点儿、一个瘦点儿)智与知(通假字)

5、借助注释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提问: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物?是哪几个人物?

三、扮演角色,感悟课文(18分钟)

过渡:两个小孩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小孩先在讨论问题,孔子介入……

1、师生分角色读文两遍。老师相机指导。

2、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文两遍:

(二个人读叙述语言,两个人各读一小儿,第一遍强调语气,第二遍带上动作。)

3、四人表演读一次,众生评议。

4、生上台对话一次,众生旁白:

过渡:我觉得两个都学得有板有眼,但这毕竟是古文。能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不背课文,有没有难度?

5、生思考后,上台表演两次,师充当孔子。(相机指导词语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辨别明理(10分钟)

过渡:现在咱们来想一想,两小孩争执激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坚持自己的看法呢?

1、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板书:

早晨:近大远凉

中午:远小近热

师过渡:这毕竟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场辩论,如果现在我们做第三个小孩,第四个小孩,参与这场辩论,你有什么道理来讲。

2、扮演角色,试着辩论:

师过渡:两千多年前的辩论,我们参与了,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呀很难辩明白,如果让现代的科学家去辩,可能也很难说清楚,不要紧。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个新的问题,你们觉得这两小孩或者孔子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3、生自由谈学习收获:

(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不怕犯错误等等。)

师过渡:刚才本人扮演孔子,我觉得我身上也有一点优点,刚才对大家说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不能决没有装懂,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在这一点上,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好!我们再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4、师生齐读课文。

5、课外拓展:

这场辩论到此结束,同学们回去后如果有兴趣,可以再查阅相关的资料,看看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出示孔子图像)谁能说一说你对孔子的了解?

师: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谁能背一两句?

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做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今天我们学的《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谁能说说“辩”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日”呢?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师:请大家再齐读课题。

师:读了题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三、在读中感知。

师:下边我们先带着他们到底为太阳的什么问题而争论这个问题来读课文。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大家认真听,看老师读时是怎样停顿的?(师范读)

师:现在请大家跟老师读。(生跟老师读)

师:(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课文)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句中的停顿。(生练习读)

师:现在老师请五位同学来读课文,谁愿意读?大家注意听,看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字音或读破的语句。

师:课文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谁能说说两小儿因什么问题而争论的?

四、理解课文内容。

1、一读课文,理解两小儿对太阳离人远近的看法。

师:对太阳离人是远还是近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两小儿对太阳离人是远还是近的看法各是什么?请用“——”画出有关语句。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没有)(出示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请大家齐读。

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先练习说一说,然后再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对这段话的理解,知道了第一个小孩的看法是——板书:日始近日中远。第二个孩子的看法是——板书:日始远日中近。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他俩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面对面)其他同学听看他们读得怎样?

(生读完后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2、二读课文,理解两小儿各自的理由。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有关语句。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没有)那么大家根据注释说一说这两段话的意思,六人一小组先互相说一说。(生练习说)

师:谁能说说你对第一段话的理解。

师:这也就是说第一个小孩认为日始近,日中远的理由是——板书:近大远小。谁能说说你对第二句话的理解?

师:这也就是说这个孩子说日始远,日中近的理由是——板书:近热远凉。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是的,这两个孩子从视觉和触觉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所以各持己见,那么怎样才能把他们互不相让的态度读出来呢?

同桌分角色互相练习读一读这两段话。

师:谁能为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3、三读课文,了解孔子不能为他们裁决的原因。

师:正当两小儿两峰对峙,争辩不下时,正好孔子向东游历到此,就请圣人孔子裁决,孔子为他们裁决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生读)板书:(孔子不能决)

师:孔子为什么不能裁决呢?

师: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孔子不能决断他们谁对谁错,所以两个小孩都笑着说——齐读最后一句。(生读“谁说汝多知乎?”)

师:谁能利用注释给大家说说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五、师生利用资料共同探究。

师:孔子不能裁决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来帮他裁决呢?大家说说这两个小孩说得到底是对还是错呢?(都不正确)

师:哪个小组能利用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用科学知识来告诉第一个小儿错在什么地方。

师:(演示课件)

师:谁能告诉另外一小儿错在哪里?

师:大家比孔子懂得都多,真了不起。课文我们学完了,谁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注意观察人物的神情、动作,在说时还可以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他同学做导演。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好,老师演孔子。

(师生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六、谈启发,受教育。

师:如果你是孔子,当你看到两个孩子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时,你会怎么想呢?

师:是的,虽然两小儿的认识都只凭自己的感觉,并不正确,但是他们肯动脑筋探究事物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谁还愿意说?

师:对孔子的回答,你们又怎么想?

七、总结课文。

师:这个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方式,先讲了孔子碰见两小儿辩斗,接着讲辩斗的是什么问题,然后讲各自的理由,最后讲孔子不能决。手法简练而传神,并巧用比喻,从而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的生动具体,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