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4 17:06:05 收藏本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学习指导】

这一课对你学习语文,对你的初中生活,乃至对你今后的人生都有重要意义。有什么重要意义?学了才能知道。

本课学习方法:边朗读,边品味。

为了品味诗中山、海蕴含的意味,我们先欣赏大海的图片和音乐——《海之诗》

文字说明:

大海,

它的博大,足以震慑人间一切,让所有人自惭渺小!

古往今来,大海吸引着无数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们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大海有时风平浪静,风光旖旎,有时也会震怒,排山倒海,雷霆万钧。

但即使是震怒,也吸引勇敢者向它挑战。

大海,魅力无穷,引力无限,况且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请继续学习王家新的诗——在山的那边

一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先记住一条基本道理:“诗言志”——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往往借某种“物”抒发自己的志向。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翻过无数的“大山”之后看到“大海”的经历,其实,它是作者——王家新教授从自己的奋斗中悟出的道理。

读后说说:作者王家新教授从自己的奋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提示:关键是理解 “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答案:海:理想;山:实现理想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此诗告诉我们:理想是美好的,但奔向理想的道路上有许多艰难险阻,只有百折不挠地奋斗,理想才能实现。

马克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崎岖山路上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二 品读“一”

朗读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图:痴想

“痴想” 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原意:发呆地想。神往山外世界,达到痴迷程度。

“痴想” 能换成“幻想”“梦想”吗?

——不可。幻想、梦想没有“发呆”的意思。

朗读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看看山外世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也不想告诉,所以 “隐秘” 。

张老师觉得,“隐秘”也是作者有“心计”、善思考的表现。理想过早地暴露,可能会被认为是“痴心妄想”,可能不利于理想的实现,所以作者心怀那个目标,暗暗使劲。

山“铁青着脸”蕴含什么意思?

——拟人手法:“我”心情沮丧时的感觉。

写作规律:一切景语皆情语。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打零分:幻想完全落空。但比“幻想落空”有情趣,有新意。

感悟:语言,要尽量新颖、有趣。

【小资料】作者对第一段的解读

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三 品读“二”

朗读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在山的那边,是海!

为什么“海”是“信念凝成的”?

——强调信念的重要:“海”很遥远, 奔向理想的征途很艰苦,很漫长,只有凭信念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

“海”并没有看到,只是主观地认为“在山的那边,是海!”

“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看海” 的信念,也是实现理想的信念 。

这个信念是妈妈给的,妈妈又是由“我”的疑问而不经意中说起的,所以说是“飘来”的。

朗读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是什么意思呢?

——“看海”的理想吸引着我,鼓舞着“我”不懈奋斗,就像大海在远方向“我”召唤。

“喧腾”可以换成“奔腾”吗?

——不可以。

“喧腾”不仅“奔腾”,而且还喧闹,即召唤我,吸引我,“引诱”我。

“枯干的心灵”蕴含着什么意味?“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枯干的心灵:大山里的生活单调、枯燥、灰暗、压抑,没有活气,因而心灵是“枯干”的,渴望“水分”的浸润。

漫湿:看“海”的理想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有目标,有活力。

朗读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全新的世界”指什么?

——指理想中的生活——光辉灿烂、精彩异常,不同现实,不同以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理想中的生活使人兴奋、惊喜、激动、自豪……

因为“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此处隐藏26318个字……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5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