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4 15:06:06 收藏本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总结

教学时体 ……此处隐藏19823个字……来悲风④ 。

擎⑤(bò)开青玉峡,

飞出两白龙⑥ 。

注释: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红色

③深谷:深深的峡谷

④悲风:呼啸的风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图片)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书有感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到在树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墙壁上有些什么东西?

学生说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3、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学生回答。

4、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2、师:大家观察仔细,说得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眼里的庐山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说出来。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个地方来观察庐山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学生回答: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

4、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

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⑴庐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

⑵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

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规范。然后试着默写课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