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3、谁能把题目读好?
(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媚”读去声,“媪”读“ǎ0”,“剥”读“bāo”.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习古文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习。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交流: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你感觉哪个句子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指导)
5、生分组说词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词情趣。
1、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引读:“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有什么问题?品读、交流:
a、品味“无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无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洒醉、沉醉……)
研究: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感情诵读)
d、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师: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2、师生全作背整首词。
3、师生对白。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4、指名背诵。
5、师: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此处隐藏22730个字……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3.(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缺少了什么?(放流水声)小溪怎么流的呢?(缓缓地流着、叮咚地流着、潺潺地流着)
4.同学们想象得合情合理,大家都是会学习的孩子,因为想象也是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构成了一幅美好温馨的村居图。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这首词。(放音乐,师生齐读。)
五、分步解读,品语诗情。
1.村居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这首词当中有一个字表达了辛弃疾看到这温馨美好村居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
2.“醉”就是这首词的词眼。辛弃疾喝酒了吗?可是他醉了呀!?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他醉在哪儿呢?他一醉田园风景美如画。同学们,一起读。(磊屏幕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3.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4.草是怎样的草,水是怎样的水?同学们,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此时,你就是辛弃疾。饭后,你慢步田园,面对着醉人的美景,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田园的空气怎么样?小溪里的水——很清很清;溪边的小草——很绿很绿;溪里的荷花——很美很美,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好一个世外桃园,真是人间仙境啊!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辛弃疾,你醉了吗?醉了,那就读啊,轻轻的,慢慢的,读出你的醉。
5.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自己试一试。
6.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真是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全班同学,咱们一起晃起来,摇起来。
7.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了,他一醉乡村风景美如画,那还有二醉,三醉,四醉呢?
8.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句。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
第一个问题:“吴音”是什么意思?当时辛弃疾被朝廷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这个地方战国时期称为吴国,所以叫吴音。
9.第二个问题:“相媚好”是什么意思?老爷爷和老奶奶会说些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老奶奶)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10.(大屏幕出示老两口幸福生活的画面)多么幸福的老两口啊!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这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啊。你醉了吗?请你读!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的肯定。同学们一起读!
11.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于景美,醉于人和,咱们再来和他一起醉,这三醉是醉于——谁愿意读读第三句。谁能讲讲这句诗的意思?谁愿意夸夸大儿子?12.引读《锄禾》。夸过了大儿,咱们再来夸夸中儿,要求用上一个四字成语。
13.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和中儿,辛弃疾又醉了.可是,还有醉中之最呢!那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是什么意思? 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无赖”。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再读这一句,读出小儿子的天真活泼。
14.这句词中的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孩子的淘气?“卧”什么意思?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还可以用哪个字?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15.“卧”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一个“卧”字写出了小儿子的顽皮淘气,写出了小儿子的悠然自得!用字传神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要不以推敲著名的诗奴贾岛怎么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呢!谁愿意再把这句读一读?
六、诵读品味,怡然沉醉。
1.词读到这儿,相信这一家子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家子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对了,正如大家所说,这是温馨的一家,美好的一家,令人陶醉的一家,概括大家的感觉,那就是和谐(板书:和谐)其实,和谐的生活不仅是古代人的向往,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同样也在追求着和谐,构建着和谐。
2.此时,辛弃疾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这份和谐中。那么仅仅是辛弃疾醉了吗?还有谁醉了?
3.这一家子生活富裕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这么矮这么小的茅屋,到了冬天怎么遮风避雨呢?我得问一问词中的老爷爷,老奶奶了:你家生活并不富裕啊!你怎么会沉醉其中呢?唉,先别忙着回答,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按照大屏幕上的提示来回答。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就是我们说的聪明人。(大屏幕出示:虽然……但是…… ?)
4.老师问了词中的翁媪,你想问词中的谁?
5.是啊,物质上的财富怎么能比得上精神上的财富呢?要知道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征战沙场二十多年,曾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四处奔走。由于受到奸臣的陷害,他报国无门,被皇帝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隐居。闲居在南方的辛弃疾出来散步,看到了这和谐的一家子,心生向往。同学们,目睹了北方战乱之苦的辛弃疾,此时此刻最渴望的是什么?虽然居住在和平的南方,心却在想着战乱的北方,这叫什么?
6.引读:辛弃疾向往着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啊!所以,看到这和谐的村居生活,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一醉——(学生读第一句)二醉——(学生读第二句)三醉——(学生读第三句)四醉——(学生读第四句)。
7.国泰民安的理想,报国无门的苦闷,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清平乐·村居,此时此刻,你们能读出爱国词人对美好生活的那一份向往吗?(学生齐读全诗)
8.从你们的诵读中老师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感受到了和谐村居那醉人的魅力。此时此刻,咱们这课堂上又多了一醉,那就是在场的所有人都醉了。这首词的韵律很美,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下面我们师生互动来个辛词二重读,好吗?怎么读呢,仔细听好了,熊老师读一句,你们接着把这一句的后面三个字重复读一遍,听明白了吗?那好,咱们来试试。
9.此时此刻,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地缓缓地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永远……这份和谐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那是因为词人的词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词的生命。(大屏幕出示:
感情,诗词的生命
愁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怒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忧极: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喜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辛弃疾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在辛弃疾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10.同学们,辛弃疾的每首词都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都是一曲委婉动听的歌,都是一段绵延不断的情。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