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4篇

时间:2021-10-04 07:06:01 收藏本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4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

【教学模式】

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2、据标自学、合作交流。

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

4、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

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会受到启发。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说学:

⑴ 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⑵ 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拟标:

(根据师生的交流,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合作交流。

3、自学生字词。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

再读课文:

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

2、小组交流,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

3、师生交流,教师有机点拨。

导学课文一、二两段:

1、齐读第一段:

⑴ 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2、自学课文第二段:

⑴ 同法自学。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合作补充。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1、拓展延伸:

⑴ 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情况。

⑵ 从两人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1、测标总结:

2、引导预习:

⑴ 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⑵ 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

⑶ 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

第二课时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文章第一、二两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学习。首先老师检查大家课前预习的情况。

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课文为什么要把他们写到一块?从文中哪 句话可以看出?(指名读)

(多媒体: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产生疑问)

2、说学拟标:

⑴ 说学:

就这一句话,你想到些什么?或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自由说)

⑵ 拟标: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民主地加以补充整理成本节课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整理好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

一、谈话交流

1.同学们,咱们是初次一道上语文课,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黄,黄河的黄,大家可以叫我——

2.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黄老师?那好,咱们先做个小游戏,我来说几句话,你来做一下判断,是对还是错。第一句话:我今年30岁。

3.第二句话:我小时候敬佩的人是小英雄雨来。做一下判断。

(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确敬佩小英雄雨来,猜猜我为什么敬佩他?因为人小志气高)

4.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同样佩服我们班的同学,因为大家都能对我的话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思考与判断。

二、导入课文

1。引入:500多年前,伽利略对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也产生了疑问。

(1)我说的这句话中,提到两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两位人物,你平时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介绍,(充分肯定)教师出示资料进行补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古代最博学的人”。

伽利略,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

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的名字。

(2)那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之后,是怎么做的呢?那就让我们穿越历史,一起回到500多前,谁来读课题,这个着是多音字(注意:着的读音zháo),谁再来读。一起读。

2.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刚才的问题。

3.检查词语

违背 的确 不容更改

(你把这三个多音字,都读正确了,真不简单)(谁再来读,这个更,我们还可以组哪些词语?)(我们一起读)

(一起来读好这组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固执(zhí)胆大妄(wànɡ)为辩论家

(这位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的是谁?)

(执的读音,妄和辩的写法。)

三、典型的事例

1.产生疑问之后的伽利略,又去做了哪些事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2.课文正是运用了这三个典型的事例,来写伽利略的。

四、研读课文

(一)严密的表达

最后是谁的观点正确的?是的,我们知道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伽利略就被同学们称为 ……此处隐藏28814个字……/p>

(“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

(50秒钟)

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

(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

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

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

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

(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认真求实的态度。)

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

(是后者)

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也会有错的”)

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

2.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

(五)读写“思考·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小资料】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