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
1、 会认1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2、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记生字,在充分朗读课文中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
3、 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1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认识15个生字,理解课文,感受到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教学关键:
充分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学情分析:
农村的孩子,很少有去过北京亲眼目睹北京美丽的夜景的。学习本文时要充分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启情导入
小朋友们,还记得咱们上学期学过的《北京》这篇课文吗?这篇课文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北京白天的美丽景色,那么北京的夜晚又是什么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2课《北京亮起来了》。
二、 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课文后,再把圈好的生字词练习读一读。
2、 指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给予纠正。
3、 出示带拼音词语
mù lín shuò huī huáng duó zhuàng wěi huàn
夜幕降临` 闪烁 金碧辉 煌 光彩夺目 一幢 雄伟 焕然
fǔ xuàn fán bàn gōng
一新 王府井 绚丽多彩 繁华 扮成 故宫
师:书中这些淘气的生字宝宝跑到了黑板上了,还能认出它们吗? (指生自读、领读、开火车读、组内轮读)
4、 去掉拼音读词语。
师:这些生词宝宝把拼音帽子摘掉了,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生自读、领读、翻浪花读、同桌互读)
5、 这些生词宝宝摇身一遍,又变成了生字宝宝,还能读出它们吗?
6、 出示生字:幕 临 烁 辉 煌 夺 幢 伟 焕 府 绚 繁 扮 宫(指生领读)
7、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指生说)
8、 再读生字。(自读、开火车领读、组内检查读)
9、 师:这些调皮的生字宝宝又逃到课文中了,小朋友还能认出它们吗?
指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10、 师:听读了课文,你觉得课文主要写什么?(指生说)
三、 再读感知
1、 师:对呀,课文主要写北京夜晚的景色非常美丽。那么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看出北京夜晚的景色很美呢?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读读画画。读好了,画好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2、 指生汇报: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看出北京夜晚的景色很美呢?(生在汇报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 自由读文:北京的哪处景色最让你陶醉,就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4、 展示读:想把你喜欢的夜景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吗?
5、 师: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6、 师:文中有很多好词佳句,你都记住哪些了呢?
四、 练习总结
1、 想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吗?试试看吧!(自背、指背、组内背)
2、 总结:小朋友,白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夜色中的北京更是动人的,你们喜欢我们的首都-北京吗?
3、作业:除了课文中写到的,北京还有很多好地方,课后查查有关资料,看看你还能找到哪些好地方。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 会写12个生字,熟练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组内评改,而写好每个字。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会写12个生字。
教学关键: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字形结构、认真书写,记住每个字。
学情分析:本节课生字有几个字形比较复杂,学生掌握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摘果子游戏。
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课《北京亮起来了》,还认识了15个生字。还记得它们吗?瞧,智慧树上结了好多大苹果,在每个苹果的背后都藏着一个词语,如果小朋友摘下果子后,能读出苹果后面的词语,那么这个大苹果就归你了。(果子后面分别藏着“夜幕降临 闪烁 金碧辉煌 光彩夺目 一幢 雄伟 犹如 焕然一新 王府井 绚丽多彩 繁华 扮成 故宫”这些词语。)
二、 再读课文
1、师:上节课,我们被课文中那美丽的夜景深深地陶醉了。下面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再次感受感受北京那令人陶醉的夜景吧!(生自读课文)
2、师:想把你最喜欢的夜景读给大家听听吗?让大家也跟你一起享受享受!(指生读、组内欣赏读)
3、师:能把你喜欢的地方背给大家听听吗?(指生背、组内背)
三、拓展延伸
1、师:上节课,老师让你们查找资料,你都找到了北京的哪些好地方?(指生汇报、组内交流)
2、读读书53页“我知道”。(自读、指读)
四、指导书写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53页,看看田字格中的生字词,能读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俩互相读一读。
2、开火车读字组词。
3、小组内交流字的字形结构。
4、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写法。
5、师:你观察到了什么?想提醒大家点儿什么?(学生说到哪个字,便指导写哪个字。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字写好后,小组内评改。
《北京》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处隐藏21335个字……四自然段。小组评一评,谁读得最棒,我们就伸出大拇指夸奖他。
j:得到大拇指夸奖的同学站起来,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相机指导。
《北京》教学设计14一、导入:
1简介萧乾并检查预习
2看图片,根据阅读感觉说说图片与文章描写的胡同的不同。(不能反应的话给时间读课文)
明确:文章中的胡同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声有色、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
二、解读课文
1这种声色是谁眼中的印象?为什么他对北京的胡同有这样深刻的印象?可以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萧乾,因为:“我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我认识世界是从这里开始的;我是在羊管胡同出生的;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母亲去世后,我半工半读:织地毯送牛奶,短不了走街串巷;我这辈子只有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
关键词句:每当、仲夏夜之梦、只有、在那牌子下面拍了一张。
2所以作者对胡同的情感是?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转悠。(魂牵梦绕……)
关键词:可是、不论、总是、转悠
3“梦境”,我们在文学作品里经常读到,我们说它既可以只夜晚实在的梦,也可以指白日梦,即某种回忆或某个画面的呈现。比如《梦江南》作者想起的江南画面是——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总之梦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最深切的生命体验的。那么作者的梦境如何呢?文章有没有写到?哪些自然段?
明确:5——10自然段
4你在这个“梦”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学生朗读课文)
听到:叫卖声:芹菜拉请教、江米小枣年糕、锯盆锯碗、理发师摩擦音叉的颤音(也是一种吆喝)
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莲蓬凉粉、炒栗子香喷喷粘糊糊、烤白薯真热火
硬面——饽饽、
讨饭声: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夜行者唱戏:“一马离了”“苏三离了洪洞县”
蛐蛐、金钟、油葫芦的叫声……
看到:卖菜挑子里是碧绿的菜,还带着水珠,车子上诱人的年糕,各种买卖人悠闲的不急不缓的样子。行乞者懒洋洋地等待施舍……
一个穷孩子用黄土和模子刻饽饽(两几个钱)、自爱蓝天下放风筝(大摇大摆)、
在苇塘里捉蛤蟆、在坟堆旁逮蛐蛐、在给你管子里的虫子喂水喂毛豆……
5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活生生的市井生活图画——自足、悠闲、快乐!(再朗读课文)
6作者写了这么多并没有告诉我们老北京的胡同的样子,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一点儿依据说说它的样子吗?
明确:有点像上海的弄堂。但又有不同,因为“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7接下来的一段文章似乎是写跑题了,作者说道了其他国家的胡同?用意是什么?
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对待胡同的态度: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
新加坡对待胡同的态度:城市现代化搞猛了,失去了很多胡同,只保留了“牛车水”
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对于北京胡同留存的担忧和保留胡同文化的愿望)
8文章读到这我们回头看标题“老北京的小胡同”
老——曾经的,已经过去的时间,现在一定已发生了变化。
小——北京胡同的特点,窄小的、贫民的、市井的。
因为时光已逝,因为那里曾经生活着那样一些活生生的生命,因为它独特的京腔京味,北京的小胡同成了作者萧乾灵魂沉浸的梦,当然也会成为很多曾在胡同中生活的人的梦,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没能在其中生活但同样向往和感受的梦呢?所以保留胡同已经成为更多人的呼声!
9课堂或课后反馈
A的老北京的小胡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个或几个形容词)
B“我”老北京的小胡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个动词)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1读文章时同学们能够把语言转换成形象,并在再读文章时对语言有老朋友至少是熟人的感觉。(如果你还觉得像个还未谋面的陌生人一定要告诉我)2对老北京的小胡同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3有一两处描写你能特别有感受并有欣赏或仿写的愿望。
请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并进行反思,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反馈给我。
四作业
1再读课文,并在以上三方面给我反馈
2抄写词语,并完成课后阅读和积累题。
《北京》教学设计15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2、 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4、 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 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要求1、 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2、 把课文读通顺,3、 提出自己的问题。4、 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二、导入课文1. 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3.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 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2. 认识生字,3. 理解词语,4. 了解课文大意。5. 检查学习情况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认识词语:规矩 腊八蒜 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毛驴 恰好 一盏灯 预示 吉祥重点理解词语:吉祥 忙碌 翡翠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四、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指2. 名3. 认读词语。4. 开火车读课文,5. 师生共议。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2.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3.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方法。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5、 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三、课外延伸: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吗?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四、练习:用加点的词语造句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要……还要……五.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语文活动:一、“开卷有益”:《过年》二、“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试着填一填最后一组词语。三、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形容春节的成语、对联、俗语等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