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每日一读:
自古以来,柳树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读诗句,
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柳树的哪些特点。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株与诗句中描绘的截然不同的柳树,它生长在( ),那里有着——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3、这株柳树竟然能在青海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难怪作者说:
(出示)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二、研读生长历程悟神奇
1、这株柳生存的环境就注定了它的成长必定历经磨难,正如书中所说“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从这两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这株柳树的历经了很多的磨难,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读出希望很渺茫,它不放弃一线希望并成就了一片绿阴,可见它的顽强,不向命运屈服,不屈不挠。)
九十九与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株柳真可谓是九死一生。那么命运给予了它怎样的死亡之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6-7自然段,跟随作者的想象边读边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2、交流:干旱和寒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自古以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到柳树遇到的困难之大,成长之艰辛;“绝不宽容任何一条”而这株柳树却是唯一的一条活下来的生命。这株柳树能活下来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师作介绍
(出示)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哪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灵?交流感受
(虐杀生灵,铺天盖地体会高原风雪的厉害与雷轰电击之多,经历过“多少”次感受到它经历困难与磨难的次数之多,又重新抽出了新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
谁能用朗读将这株顽强的柳树带给大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竟然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这么一株柳树!就让再次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指名读第五小节。说说这株树留给你的印象。
二、比较体会精神:
1、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却写了家乡的柳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运用对比,突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
2、速读课文第八自然段,找出家乡柳树和高原柳树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
(1)阿娜多姿与粗实坚硬
(2)风情万种与苍郁深沉
(3)极易生长与极难生长
(4)一簇簇与一株
这些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
3、朗读这小节最后两句话,理解其含义。
4、师:面对这样一棵柳树,难怪作者会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导语:师:柳树这样的高大粗壮,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就是撑。它为什么要用力地努力地站着呢?因为它要去面对、忍受、克服如此恶劣环境所带给它的一切,如果不“撑”那么它将——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想象,感受一下这株柳树在高原上撑立的艰辛。
1、师:你从哪里看出它撑立的不容易?拿出笔来,把它面对的困难、经历的苦难划下来,想象它苦苦支撑的情景,在书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做做批注。
2、交流
(1)苦难:干旱——严寒——风雪——雷电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
(2)精读第二段,想象它面对苦难苦苦支撑的情景。如果你想把它与高原恶劣的环境进行搏斗的过程拍摄下来,你会让观众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选择一个方面,写成剧本。(交流中点评)
(3)这样的考验永无止尽!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读第七自然段。
(4)交流感受
“多少”、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许多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这株柳经历了凤凰涅磐般的重生、百炼成钢似的锻铸)
这不正 ……此处隐藏16361个字……?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正确性。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力量,一种了不起的力量。(出示课件:小草顶开巨石、悬崖边上的树)课件旁白:柔弱的小草,为了生长竟能顶开身上的石块。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竟长出了繁茂的大松树。同学们那顽强的小草和松树是多么的了不起呀,今天咱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里也同样有着这样一株不同平常的柳树,大家想熟悉它吗?请翻开课文,(15、青海高原一株柳)(版书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熟悉青海高原上那株了不起的柳树吧。(1)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来?)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
(2)读词语 点名读 齐读(5)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认真预习,是学好课文的一个要害)(6)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第一、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
第四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生长环境(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10)
b、教学第一、二自然段。
(1)那么同学们,第一、二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作者看见柳树的感受)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呢?
从学生回答引入“平常”与“神奇”并相机版书,同学们有的说这株柳是极其平常的,而有的说这株柳又是神奇的(教师版书),照这么说的话,这株柳树就是一株既平常而又布满了神奇的柳树喽?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说出)《假如这株柳树长在平原,长在水边那它就是一棵极其平常的柳树,可假如它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非常的神奇》。(版书:平原、水边 青海高原)(10)
为什么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神奇呢?青海高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在预习的时候老师让大家找了有关于青海高原的资料,大家找了没有?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找到的资料。(点名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大家一起来看屏幕(出示课件)同学们,看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原来青海高原是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难怪那柔嫩的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会让作者感到非常的神奇,神奇到令人(版书)望而生畏。谁来解释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那么这里是指柳树神奇到令作者感到害怕喽?那应该是感到什么呢?(结合上面展示资料是震惊、敬畏)是呀,当那原本柔嫩的柳树竟生长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之上,难怪会让作者感到这么神奇,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同学们大家愿意跟老师一块走进那神秘的青海高原,一块去感受那柳树的神奇吗?(16)
c、 教学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这是课文第三自然里作者描写青海高原的部分,请大家用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感觉读一读课文里描写青海高原的这一段话,老师边走边听,看看哪位同学读得最有味道。(14)
刚才老师听到同学读得都挺不错的,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点名读)同学们面对着这悲壮而苍凉的景色,会让你联想到哪些边塞诗词呢?谁来说一说。(是呀,此情此景,让老师也深受感慨。老师也想起了一句诗,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中的诗句,大家想不想听一听?不过老师和同学们读得可不大一样,大家留意听留意看。(读时出示课件)这样子读是不是更有感觉了?大家也跟老师这样来一遍吧。(学生读)不过老师觉得老师找的这一句还不是特殊的令人满足,所以请同学们回去也好好的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诗句跟课文结合起来朗读更合适好不好?(18)
3、作者望着这苍茫的美景,踏着这广袤无垠的原野,走到了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停顿),什么了一声?(出示课件)这个字该怎么读?为什么你要这样读?(生答:惊奇、兴奋、震惊)(点名提问后)大家先自个在下面练一练觉得怎么读最好。同学们,咱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一句,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这个字,好不好?(我一眼就……齐)老师接:哦,作者看着这株柳树心里一定在想,这可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呀。(指版书:神奇)(20)
d、教学第四自然段
作者之所以感到这么神奇还因为,“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嗯,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觉得自己可以读得好的请举手读!想读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齐读)。还没有举手读过书的同学请站起来,齐读。老师来一遍,好不好?(教师可在此时出示音乐范读。)是呀,(点击课件出示要害句)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出示课件)同学们这方风景是由什么构成的?(版书)(山,原野,蓝天,白云)为什么说这是一方“独立”的风景呢?(版书)(只有这一株柳树)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幅“壮观”的风景呢?(版书)(铁铸的青山、辽阔的高原及其它)是的同学们,在这苍茫而辽阔的青海高原上,在这看不到一棵树的的青海高原上,这唯一的一株柳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呢?面对作者的疑问同学们有什么感悟?(提问)是呀,这倒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柳树呀,竟能神奇到如此,壮观到如此?让咱们伴随着音乐,再一次用真挚的朗读去体味那柳树的神奇吧。(出示课件)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