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4 02:06:02 收藏本文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心归去》是“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中的第二篇,对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来说,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愫。本文的价值在于:第一,了解作者的异国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母语之于人的意义,语言(母语)是人心灵的家园。第二,引导学生反复研习文本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故乡”之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第三,引导学生品读作者在表达独特的故乡之思时所用的饱含情感、富含哲理的语句。

一、教学目标

1、揣摩作者饱含情感、富有哲理的语言。

2、引导学生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故乡”之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3、了解作者的异国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母语之于人的意义,语言(母语)是人心灵的家园。

二、教学重点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引导学生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席慕蓉说:“乡 ……此处隐藏2040个字……的丰裕的物质收获,“赶车谣”代指代劳动中收获的精神创造。)

2.与文化对话

问题一:由上文的分析,可见“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这是否意味着有的人是没有故乡的,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故乡”的含义。

字典中对“故乡”的解释是“出生地或长久居住地”,按此解释,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故乡的,但在本文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看法――“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可见,没有为自己的故乡艰苦劳动和奉献过的人,是无法真正拥有这个故乡的。

发散性问题:依照作者对“故乡”的理解,没有付出的人是没有故乡的,那么他在离开家乡后就不可能想家、恋家,同学们能否在历史中或现实中找到例子来佐证这个观点?(乐不思蜀的刘禅等等。)

问题二:没有故乡的人,他的“身后一无所有”,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身后”一词应如何理解。(参考:心灵可以寄托和回归的地方)

问题三:至此,请同学们思考“故乡”一词的文化内涵。(参考:不仅是人们的生息之地,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三、结课

我们无须夸张故乡的意义,无须对文化的地域性积累过分地固守。我们在不可逆的时间里远行,正在卷入越来越范围广阔的文化融会,但我们无论走出多么远,故乡也在我们血液里悄悄潜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涌上我们的心头,使我们忍不住回头眺望。

“回望故乡,是每一个人自我辨认的需要,也是远行的证明。”——韩少功

四、作业

1、积累并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2、收集有关故乡之思的诗词文,在分析理解其深层蕴意的基础上写一篇以《故乡是我情感的归宿》为题目的演讲稿。不少于800字。课下完成。(建议)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