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解题、走近作者、文章结构赏析、赏析第2段
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质疑。
教学步骤:
一、 ①解题:题目有双重含义:
二、 ②母亲话题引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生练说:慈爱、温柔、勤劳、朴实___的母亲。)
③走进作者:学生答:
三、 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思考: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就是: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① 按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学生讨论):(板书)
1. 亲生母亲
敬意、爱慕(开篇点题,奠定情感)
祖国母亲
失母之痛
2.怀念
异国思乡
3.怀念两位母亲(呼应开头,再次扣题)
②欣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式(插入点评龙诗羽的作文《我是一棵小草》)
③教师简要小结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提倡作文直接入题,结尾点题扣题。
四、 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学生思考讨论: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清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①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A:“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寝不安席”的理解: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此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深爱和失去母亲的悲痛或: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B、感情读:“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提问:母亲的去世,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母亲离去了,作者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作者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终身的遗憾。作者将母爱的失去看成是灵魂的缺失,可见他对母亲真挚的爱.或:对母亲的眷念,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C、联系上下文理解讨论:“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那么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②学生感情读(典读和齐读分组读)第二段,再一次感受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下课......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研读“祖国母亲”部分,朗读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的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舍断作者心中对母亲的怀念。
①说说作着的怀念中,又增添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②研读重点句子:
a、为什么母亲会“频来入梦”? ①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之所以经常想到母亲,是因为作者旅居国外,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
c、重点赏析“也”:很巧妙的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的地位。
d、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③研读句子:“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个“织”字,把夜幕的过程写活了,这慢慢降临的夜幕似乎是在为作者编织一张思念的网。)
② 研读“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提问思考:a.“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怎么理解因为在这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作者能时常回忆起在祖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祖国母亲的亲朋好友,仿佛他们就在身边,这凄凉孤独的心中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儿甜蜜!
b.怎么理解“糊”?(各种复杂的情感混和在一起)
c.研读“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师问:古今中外的母亲是怎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②.师问:作者为什么要写 房东太太的事情?(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d.读:“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这句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e.读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怅望灰天:惆怅(伤感、失意)地望着天空。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的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想努力回忆起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二、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绕的句子,读一读。
2.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①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欣赏《我的中国心》和《妈妈的吻》吧。
②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③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④课后作业。
附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此处隐藏27376个字……
3、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你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
学生畅谈
板书设计:
亲生母亲 —— 悔恨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 —— 热爱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5教材解读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觉得,此文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是最理想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奔丧、弃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可见一斑、怅望灰天”8个词语。
2、熟读课文,体会季老的爱母之心、爱国之情,传达“爱国应从爱母亲做起”的道理。
3、凭借阅读经验找到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并从中体会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落实“从关键词体会情感”等阅读策略,培养语感。
教学重难点
从关键词句中体会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预习作业
1、自学课文生字词,感情得体的出声朗读课文,读流利。画出你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自己想办法解决,或上课时设法提问。
2、作者怀念的是谁,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对她们同样的怀念?
3、用横线画出我怀念生身母亲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用浪线画出课文中体现我怀念祖国母亲的词句,写下批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谈话:孩子们,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随便聊聊)
谈话,导入,检查预习1
季羡林,一代国学大师,今年七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知道,他生前最悔恨的是什么吗?(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赋得永久的悔》)
简要介绍季羡林生平。(可以幻灯出示资料及照片)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说到了故乡、母亲,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魂牵梦萦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怀念母亲》(板书课题)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疏通词句(即完成预习一)指名说说,你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引入“怀念”,进入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抓课文主线,完成预习2
1、理解“怀念”(明确“怀念”是过去经历的一些场景、声音、事件在脑海里的回味,其主要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内心体验)
2、品读“怀念”。“我”怀念的是谁?母亲是指谁?(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课文中哪个关键词可以读出我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怀念?(学生自由表达预习时的收获)
关键词句:……不知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理解“频来入梦”,可结合下文中日记日期的频繁,下文中“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板块品思母之痛,完成预习3
读“频来入梦”这一句,引入“思母之痛”(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为什么”,我们来帮他看看为什么!)
1、出示第二自然段(我六岁离开母亲……数十年如一日)自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抓住几个量词:只待了几天、只活了四十多岁、痛哭几天、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体会作者心中的痛与悔)
2、补充《赋得永久的悔》中的几段,加深这种感受(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中,他详细的记叙了和母亲的点点滴滴,我们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3、学生快速浏览上面的三个片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母亲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我”,可是还没等“我”有迎养母亲的机会,她就已经走了!这,怎不是“我”心中永久的痛与悔啊!(引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就因为这样,母亲频来入梦!
第三板块品念国之切,完成预习4
远在异国他乡,孤寂的“我”频入梦中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这又是为什么呢?读读季老的日记吧!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1、自由品读日记,谈谈体会。
2、关键词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的糊在心头。理解:他因为什么感到心里酸酸的,有点凄凉?(可联系上下文)既然思念是凄凉的,有为什么这凄凉与普通的不同?甜蜜的是什么?浓浓的味道是哪些往事?(来个小练笔吧!写写季老会想起故国的什么)
学生练笔,之后交流。
这些凄凉的、甜蜜的往事交织在黄昏的暗夜中,浓浓的糊在“我”的心头,“我”的心又怎能平静!“我”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怀念故国的心声!(引读:11月18日……这种思念是如此的真切!11月20日……时间越久,思念越深,甚至窗外的风也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11月28日……)
第四板块融合情感,升华情感
1、日思夜想,想念母亲,想念祖国,那样强烈的情感始终贯穿了季老厚厚的一本《留德十年》。我们所读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就像季老所说“可见一斑”。(理解“一斑”)他在《寻梦》中这样写到:(出示《寻梦》开头与结尾两段)齐读
2、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母亲怎样的面影?你又看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指名说说)
3、再读这几句(将它们改写成诗的形式出示)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怀?
4、总结:苦苦的追寻啊!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声声地呼唤啊!只为得到一个美丽的微笑!一次次流泪,只因“子欲养而亲不待”,一次次流泪,只因无法归故国!季老的心中始终回荡着这样几个字:母亲!祖国母亲!课后去读读季羡林的其它作品吧,再次体会一下这种魂牵梦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