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15篇

时间:2021-10-04 01:05:44 收藏本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15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1

一、从题目入手,统览全文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文,认读“弱”字。“弱小”是什么意思?蚂蚁和大象谁是弱小的?你还能以这样的对比的形式举出一个例子吗?

2、读到这个题目,你想问什么?

学生可能问:

⑴ 这句话是谁说的?

⑵ 我不是最弱小的,那谁是最弱小的?

⑶ 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二、正确读文,了解故事内容

1、借读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多读几遍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读课文。帮助学生读正确,认读生字生词。

3、带着问题读课文,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4、默读课文,把带着“弱小”这个词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弄清楚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⑴ 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⑵ 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⑶ 要是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⑷ 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⑸ 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结合这5个句子,讲讲课文的内容。

三、感情朗读,体会爱的情感的美好

1、指名读1、2自然段,读出夏天景色的美好,通过“族拥”、“粉红色”、“芬芳扑鼻”等词语,读出野蔷薇的美丽和可爱,通过“一朵”“第一朵”读出野蔷薇的单薄和弱小。

2、练习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相机点播指导,使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和野蔷薇的弱小。

一是重点指导读出萨沙的心理变化:

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不解。

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吗?——不愿相信,不甘心。

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为自己能保护而高兴。

二是指导读出野蔷薇的弱小:

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

3、分角色读这一部分。

4、结合图和自己的理解,深入体会学生的内心。

⑴ 萨沙为什么要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把句子补充完整:

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 )。

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 )。

⑵ 教师小结:

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就有可能去保护最弱小的:因为不是最弱小,所以就能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就能体会到给予爱的快乐。妈妈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好有能力保护孩子,爱孩子:托利亚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有能力去爱护弟弟。同学们被人爱是幸福的,而爱别人,把爱给予比自己弱小的人,更是快乐的!难怪小小的萨沙也想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你也想这样说吗?让我们一起来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认读生字,书写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芳香扑鼻”、“附近”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活思维

上课前,老师来跟你们做一个对对子游戏。

明对(暗)夜晚对(白昼)东升对(西沉)强大对(弱小)

二、揭题导读,体现个性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弱小有关的故事,题目就是《我不是最弱小的》(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 )

2、指名读课题。

3、师总结: 即使是同一个题目,我们用不同的读法就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魅力,那你们想知道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吗?

三、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过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与弱小有关的故事吧!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和新词,请同学们多读几遍,把它们读正确。

2、再快速地读课文,边看边想:课文哪些句子是写蔷薇花的?找到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一标。

3、交流句子,教师相机出示:

⑴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⑵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4、指导读。

5、你看到了这一株野蔷薇,会怎么想?

6、而萨沙是怎么做的呢?(教师相机出示: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7、结合课文内容,想想萨沙为什么这样做,同桌讨论一下。

⑴父母的行动影响了萨沙。出示: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⑵妈妈的话激励了他。出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

⑶萨沙不甘心做一个弱小的人。

8、在课文当中有妈妈与萨沙的三次对话,这就是萨沙三次所说的话,谁来试着读一读。

指导读,出示:“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由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9、想来把萨沙与妈妈的话来读一读吗?(分角色朗读)

四、想象倾诉,“链接”生活

1、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

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古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

⑴同桌交流。

⑵指名说

2、遐想三四年后的景象:

人们常说“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假如时光已经过了三十年、四十年,还是这么一家子,还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是在这样的森林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⑴每个人拿出纸,把想象到的出下来。

⑵交流。

3、小结:

时光往往令许多事物发生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若干年后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不管怎样,唯一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不是最弱小的”,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 ……此处隐藏18880个字……>⑵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你能用一家人的行为来解释这句话吗?

⑶ 萨沙从妈妈的话语中明白了什么?(一个人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只顾着自己,应该充满爱心,自觉地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要是你谁都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此时萨沙心里在想些什么?(我是最弱小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也可以保护比我弱小的东西)想着,萨沙做了什么?

出示句子:

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⑴ 指名读。

⑵ 前面我们看到的蔷薇花是那样娇嫩鲜艳,而此时的蔷薇花呢?它似乎在说些什么?

⑶ 萨沙是怎样盖雨衣的?小心翼翼。

⑷ 这时,蔷薇花似乎又在说着什么?萨沙为什么要给蔷薇花盖上雨衣?

3、出示句子: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萨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能这样说?从萨沙把雨衣给蔷薇花盖上,你还明白了什么?(爱的范围是那么广泛)。让我们为萨沙的行为鼓掌。现在,请你再做一回萨沙,读一读这句话:“我不是最弱小的”

4、让我们和这可爱的一家人再打一次招呼,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课文,你收获了什么?在自己的经历中,你也曾有过骄傲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吗?

2、学完课文,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请完成填空。

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是有爱心的,我( ),我( ),我( )。

3、以后,让我们时时想起这可爱的一家人,让我们一起自觉保护弱小者。让我们充满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爸爸 妈妈 萨沙 蔷薇花

自觉保护弱小者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15

教材解读: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语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萨沙的家人在雨中传递雨衣的动人故事,萨沙由家人的行动懂得了保护弱小的道理,并将父母传递给他的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文章语言浅显,情感含蓄,道理明晰,易于让学生读文、悟情、明理。

设计理念:

1、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走进萨沙的心灵,理解他的思想和行动,获得启迪与熏陶,产生保护弱小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雨前和雨中蔷薇花的图片;课文段落以及句段练习)

教法学法:

1、鼓励个性化朗读。教学中充分认可学生的独特感受,相机评价不同读法所表达的语意上的细微区别,帮助学生逐步准确把握语言,积累语言。

2、评价激励。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教师的评价充满着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与期待。不管是教师语言、动作还是一个小小的表情,都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投入、学得愉快。

3、链接生活。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言行,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曾经是如何做的,如何扬弃优点和不足,借此帮助学生提升思想认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问难

1、师生以不同的逻辑重音方式读课题,并讨论表意方面的细微区别,指导学生细腻地感受语言,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问,教师相机梳理。问题:①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②“我”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③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二、整体阅读,引导对比

1、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

2、小小年纪的萨沙怎么会想到要去保护蔷薇的呢?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蔷薇的两句话,画出来。

3、指名读并出示描写“娇艳的蔷薇”的句子。——“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朗读说说蔷薇花带给自己的感受。

结合课文描写的画面拓展词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眼前的蔷薇花?进一步指导朗读,体会蔷薇花的娇艳可人。

4、让学生读出描写雨中蔷薇花的句子并出示。——“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重点指导“滂沱”、“纤弱”两个词语的读音,并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这时的蔷薇花娇嫩、纤弱,非常需要他人的关爱。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与前一句对比朗读,借助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

5、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得蔷薇花难以抵挡,找出文中描写雨大的句子,读一读。

三、读读议议,突破难点

1、想一想,雨中只有一件雨衣,萨沙的家人是怎么做的呢?让学生读课文,并尝试从课文中质疑。①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萨沙?②爸爸妈妈为什么没有把雨衣给托利亚?③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为什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2、出示3~6小节,借助于文字和图画讨论一家人的做法。父母亲和托利亚认为应该把雨衣让给最弱小的萨沙,由行为分析其背后的本质———家人传递雨衣就是在传递关爱。从他们的行动中体会中心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3、引读中心句:看样子萨沙的家人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向萨沙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

4、引导学习萨沙和妈妈说的两个反问句,设计句式练习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帮助正确理解句意——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指导朗读,并体会萨沙不愿意做最弱小的人。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指导朗读,并体会妈妈话语中隐含的鼓励和期盼。

5、分角色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6、过渡并出示萨莎护花的句子,齐读。

萨沙做这件事的时候一定会怀着一种特殊的心情,可惜作者却没有详细地写下来,你能在这些空白的地方加上合适的词语吗?——“萨莎 朝着蔷薇丛走去。他 掀起雨衣, 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学生填词后,或说明理由,或有感情地填词朗读。

7、带着自豪的语气读萨沙的话:“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同学之间,邻里之间,与残疾人、陌生人之间,与小动物、花草树木之间的关心帮助的事例。

2、让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用一句话来谈体会或收获,把最想说的话写在事先准备的书签上并全班交流。

3、结语:希望大家珍藏好书签,也珍藏好一份保护弱小的爱心,每天都能自豪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