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看云识天气》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第17课,为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生动的科普读物,介绍的知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全篇文章采用了生动说明的形式,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本案例试图探索以下几个问题:
1、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课堂教学;
2、如何走出说明文阅读教学繁琐机械的旧有模式,寻求说明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3.探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看云识天气》一文,主要是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中一些经验总结。本文是介绍说明性文章,为了让读者有兴趣,写法生动,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很富有文采。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必要段段落实,只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必要按照说明文的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进行教学。
据此,这篇课文安排一个教学课时,知识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课时确定为:
知识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能力目标: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2、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案例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内容,最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以猜谜活动、拆字游戏引出课题,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优美语句,并教学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生:[举手]动。
师:同学们认为呢?
生:不好。
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
生:云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根据,好吗?
生:因为,“运”“动”“会”三个字中都有“云”字。
师:很好。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云”的英语单词?
生:有,cloud!
师:不知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
生:把“云”字的繁体“雲”。
师: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
生:有“雨”字。
生:和天气有关。
生: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
二: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第1段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段文字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好。
师:好在哪?
生1: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还有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一些词语用得很好。
师:你能不能说说哪个词语用得好?
生2:“招牌”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形象的写出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个句子,可以说这样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来表示你对本段语言的评价。如: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学生动手写句子,教师巡视。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选择“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我喜欢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不错,谁再来说说。
生2:我选择“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我喜欢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三:课堂游戏
在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这后,教师让学生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师:[示例]“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生1: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状,排列很匀称,我中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如果你远远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大家猜一猜我是谁?
生:[齐声]高积云。
生2:我常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出现,有时我成一种美丽的光圈,里层是红色,外层是紫色,我常常是大风雨的征兆。人们也常常议论我说什么:“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你们可知道我是谁——
生:[齐声]晕
案例分析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而是由学习主体的自主体验而发现的。教师的作用变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活动的促成者,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命令性的任务去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此处隐藏29585个字……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四、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授课过程中重点落实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2、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3、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⑴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⑵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看云识天气
二、感知
1、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3、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⑴全文主要说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⑴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⑵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3、合作探究:
⑴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⑵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问题组: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⑷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⑸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⑴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⑵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⑷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⑸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四、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点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