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4 00:06:46 收藏本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理解、积累词语。

2.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3.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词语。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谚语说:东边轰隆,西边雨,说的是云和天气的变化。暴雨来临前,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

课堂实录

一、作者档案

1.朱泳燚,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二、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2.积累字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弥漫(mí)

3.词语理解: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说明文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A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B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C并列式。

(五)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四、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说明什么的文章?

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3.写出你所知道的关于云的谚语?

明确: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课后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

课后习题

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 ……此处隐藏21902个字……哪些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句子。

明确: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⑶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做练习册P59第二题。

形态变化天气征兆产生分布情况及色彩天气征兆

4、说明方法: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别,再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清楚,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语言训练。

2、初步学习并运用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语言训练,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研讨探究

1、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齐读第一段,完成练习册P59第3题。

教师讲解: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比喻说明,简称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文章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二、语言训练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2、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三、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四、拓展延伸

1、《三级讲练》课外阅读。

2、积累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

4、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预示的天气情况的表格。

2、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3、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运动会——猜一个字”

生:云!

师:真聪明!现在天气转冷了,我每天在做你们的天气预报员,那么,除了天气预报,古时候的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来解答我刚刚所提出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用双横线划出各种云的名称,单横线划出云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2、正音正字

3、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两方面——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课堂游戏[你猜我是谁]

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卷云

四、理想课文的行文思路。

1、图片赏析

2、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3、简表归类

五、课文研讨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2)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哪一个?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这句中心句运用的说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书P81)

(3)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说明方法: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

好处(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关天气的谚语

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⑵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⑶云交云,雨淋淋。

⑷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⑸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⑹天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