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1课前谈话: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我们一起来背背古诗,老师说题,你们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这两首词都表达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但又有不同,读这两首诗,我们分别能读出哪一个字?(“喜”“悲”),一个字就概括了整首诗的情感,这就是“诗眼”。找诗眼,是阅读理解古诗词的一种方法。
再背首词: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读出哪个字?“醉”——自己能找到,真好!真是“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能举一反三就是一种读书本领。一个“醉”字,写出饱经战乱的辛弃疾对安定恬静的和平生活的向往。
【机动:当然,有时可能是一两个句子写出诗情,如:《观书有感》,背,“为有源头活水来”;
换种形式,背背写梅花的诗或句:写梅花的,写荷花的,写春雨的……】
一、导入:
同学们,在诗词创作的王国中,男诗人、词人尤多,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都蜚声诗坛词坛,而宋朝出了一位女词人,极为有名,极富才华,她就是南宋词人——李清照(出示图)。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李清照写的词,(出示整首词)。
根据你对词的了解,你觉得“如梦令”是?(词牌名),词可以配乐歌唱,词牌名决定了这首词的曲调;一般题目概括词的内容,这首词的题目?(没有题目),一般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来作为题目。这首词很短小,数数,整首词共——33个字,也没有上下阕之分,是一首小令。这首小令记述的是李清照少女时代一次郊游经历的经历。
二、初读,了解词意。
1.诗词是要诵读的,(板书:读)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指名读(相机正音:兴 藕 争,板书生字“藕”,适当指导字形,理解“藕花”即为“荷花”。)
2.在读准确的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读出应有的停顿。(停顿,不仅好听,抑扬顿挫,而且给自己、给别人想象的空间)
3.词读准确也读通顺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边读边想,读懂意思,请你再轻声读这首词,想想词的意思,看看能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有不清楚的地方和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准备,教师巡视。请同学交流:谁来说说,你读懂的内容,一个词语、一句话或整首词都可以。
相机帮助理解以下词语:
常记:常常记得; 溪亭:小溪边的亭子。
沉醉:陶醉美景;也可解作畅饮美酒而醉(师适时补充:古代文人爱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李清照虽是女子,却也有男儿的豪爽,爱喝酒。此刻与友人喝酒尽兴,有点醉意了)。
兴尽:即尽兴,兴致得到满足,玩得很尽兴。
不知归路:不晓得回家的路;也解作不愿踏上回家路。
误:迷路。 藕花深处:荷花开得最茂盛密集的地方。
争渡:用力划船。 惊:惊动。
(时常记得那一次在溪亭游玩,一直玩到傍晚,玩得很尽兴才划船回家。由于天色已晚(或许是酒喝多了),不知不觉竟迷路了,划到荷花深处,我们拼命划呀划呀,突然,河滩上一群群鸥鹭受到惊吓飞上天空。)
4.(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凝练):这首词追忆的是她少年时代一次郊游的经历。刚才我们讲了这首词的意思,用了很长一段话,可是,作者却只用了——33个字,寥寥33个字,就将郊游的时间(日暮)、地点(溪亭)、事情的经过都写得清晰明了,这就是古诗词的一大魅力——语言凝练。
我们一起读读整首词,感受宋词凝练的语言。
三、再读,想象画面。
1.常言道,“诗中有画”,词也如此,词中也有画,更有优美的意境。有时,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一幅画,就描绘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因此,学诗词,不仅要“读”,还要“想”,刚才我们通过想,知晓词意,我们还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词给读活了读美了。
请同学轻声读这首词,边读边想,看看,读着这首词,你看到了几幅画面?能否用这首词中的某些词语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出三幅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想象体会三幅画面的美丽意境。
(1)“溪亭日暮”图
①下面,咱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这些美丽的画面。
首先,咱们来欣赏“溪亭日暮”图。读着“溪亭日暮”这四个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说出景物,且能说美:黄昏时分,夕阳如喝醉酒一般红彤彤的,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天空,也给远山、亭子披上灿烂的霞光,小溪也被染红了,波光粼粼,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预设:如果学生说得不够美:你已经看到了这些景物,很好;如果再想象说得美一些,更好!引导:看远一点,天空、远山……如果学生说得很美,表扬其描绘得诗情画意。]
——黄昏时分的溪亭是辽远而绚丽的,让人忍不住叹一声“夕阳无限好”。
②那么,这幅夕照图中,仅仅只有这些景物吗?(或引导:我相信还有些同学一定看到了另一些画面中另一些景)(如学生已说到,则表扬其会想象,不仅看到物,还看到了人)
(引导联系下句想想,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能看到画面中的人——词人与她的朋友。)
③想想:她们在做什么?(以下几条看学情随机落实)
(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一边在喝酒,喝得快醉了,非常快乐,天色都晚了,可还不想回家——李清照虽是女子,却也有男儿的豪爽,爱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深深沉醉于这酒兴中,乐而忘返)板书:乐而忘返
(大家喝酒吟诗、说说笑笑,很谈得来,一直不想回家——友情浓似酒,酒不醉人人自醉,词人沉醉于这份友情中,乐而忘返。)
(她久藏深闺,很少看到这样的自然美景,久久欣赏,啧啧赞叹景色美丽,即使天色晚,也不愿离开——无限风光在溪亭,词人深深陶醉于美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乐而忘返
师: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缤纷的画面中有了李清照和她朋友的身影,就更富有生机与情趣了。
读读这两句,沉醉一下。
[点评时关注学生对“溪亭日暮”(美丽画面);“常记”(时时怀念);“沉醉” “不知归路” (深深陶醉)等词语的理解与朗读]
[关注朗读情况,引导入情境(不仅看到画面,还进入情境,这是阅读古诗词更高的境界)]
(2)“藕花深处”图
①画面在延展,看着“藕花深处”,你仿佛又看到怎样的画面?
先让学生说说,也可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来想象:荷花茂盛美丽,荷叶碧绿密集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诗与文:此时,想到哪些写荷花的诗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还记得《荷花》 ……此处隐藏7751个字……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响)、划桨声、溪水流动声、欢笑声、水声),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指名读)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再读)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再指名读)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多么开心。)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再来读一读,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读全词)。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 醉、记 、暮、兴)
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句式一样;格式都一样;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都写到了醉……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以后还有机会可以细细地品味。
上节课我们演唱了《西江月》,你们想不想听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有味道吗?课下有兴趣可以自己给这首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曲子试试。
如梦令教学设计6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