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3 22:06:16 收藏本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

一、揭诗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

介绍写作背景。

听到这个消息(指的是诗题中的什么),写下了这首诗。

再读诗题。这个消息能给诗人带来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读读这首诗。

二、解诗意。

自由读诗2分钟,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解决“衣裳”“妻子”“漫卷”

再读诗歌,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读出感觉了没有,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读

三、悟诗情。

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觉吗?(喜)请生读一读全诗。

当有孩子说读出了喜的感觉,问:“有几个也读出了喜的感觉?”

诗中的哪些词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1、体会诗人的喜:抓住诗中的一些动词来说。

涕泪男儿有泪不轻掸啊,只有在大悲大喜之时才会流泪,还是偷偷地流,可是诗人一个温文尔雅的诗人却涕泪满衣,这眼泪是—一个诗人的泪更是一个男人的泪。读一二两句诗这眼泪是高兴到了极点,是喜极而泣的泪水啊。读这两句诗。

漫卷杜甫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可是爱书如命的,可是此时却是随意地卷起自已的书,他想干什么?他想收拾行装,回家啊。读三四两句诗

放歌引吭高歌

纵酒开怀畅饮

还乡青春作伴

诗人当时已经52岁了,却还要放歌,纵酒,青春伴还乡,你看到的还是一个52岁的诗人吗?诗人是人老心不老啊。缘于听到了这个喜迅。读四五两句诗。

诗人回乡的路远吗?哪两句诗是写诗人回乡路的?生读。出示地图:从梓州到洛阳少说也要走半把月,你感受到远吗?再读读诗句。

诗人漫长的回乡路,诗人只用了十四个字就走完了,所经之地在诗中是一晃而过,遥遥旅程也只是一穿,一下,一向而已。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的畅快。再读诗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诗人的这份喜悦吧!齐读全诗。

2、体会诗人曾经的愁:抓住“却看妻子愁何在”

刚才从诗中我们读到了诗人的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你还读出别的感觉吗?(愁或悲)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却看妻子愁何在)

何在说明了妻子和儿女曾经的愁,曾经有什么愁呢?

出示补充材料: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得出有家不能回,饥饿,背井离乡,困苦不堪)而如今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乡洛阳啦,那里有田地,那里有亲人,那里有朋友,这是一家之喜啊!所以诗人——读全诗。

这喜仅仅只是诗人一家之喜吗?

补充课外资料:

如果你就是那乳下孙,如果你就是那个征战的男儿,如果你就是那个妻子,如果你就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如今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老百姓再也不用流离失所了,男儿们再也不用征战了,母亲们再也不用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啦,国家也安定了,这是一国之喜啊!

双喜临门,诗人能不喜欲狂吗?

再读全诗。

国喜则家喜,国忧则家忧,诗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生总是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唯独此诗一改过去诗风被后人称为生平第一快诗,你感受到了快吗?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希望教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课!谢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巫峡、襄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材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先让同学们猜个谜语: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大家称他为诗圣,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也被推崇为“诗史“。猜出来他是谁了吧?有关杜甫,谁对他还有进一步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回忆学诗的方法。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示儿》,大家想想,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来学的?这首诗我们也按这样的步骤先读再结合注释来解释再来有感情的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2、读诗。

a、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抽读,注意停顿。

c、再读。

3、理解诗意。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读懂作者的感情,读到作者的心中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交流解释的方法。就按照同学交流的方法来理解诗的意思。

a、流诗意。

聪明的孩子谁来展示你们的才华,读懂那句就说那句。

b、生说诗意,随机指导单个字的意思:妻子、涕泪、喜欲狂、青春、漫卷。

c、说整首诗的意思。

d、同桌两个人对着说说诗意。

4、感悟作者的感情。

a、诗意理解了,大家有没有读懂作者的感情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如果说《示儿》这首诗以悲做基调,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那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

b、学生交流。

c、大家知道为什么杜甫这么高兴吗?

d、师出示收集的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e、出示杜甫回乡的线路图,了解杜甫的家乡住址及流落他乡的住址。

f、现在大家知道杜甫为什么“喜欲狂“了吗?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位杜甫,谁来描述一下?

g、进一步加上动作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5、两诗比较进一步感悟感情。

同学们回想一下《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对,这两首诗无论是喜还是悲,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陆游临终叮嘱儿子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是爱国之情,而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的激动和欣喜,不仅仅是自己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面受战乱之苦。

三、拓展。

推荐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让学生读,进一步感悟杜甫的爱国感 ……此处隐藏7143个字……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你们知道全文共出现几处地名,地名之多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让我们感受到杜甫高超的创作才能。

我们赞叹这真是一首好诗,仅仅56个字,为我们展现一个感情热烈,喜极而泣,满怀希望,无限喜悦的杜甫,这是我们通过真切的体味、感知诗句的意境,这是在把诗讲胖,变丰满;下面,我们再来试着将诗说“瘦”,寻找诗“眼”。那诗中最能体现杜甫的心境的是哪个词?哪个字?对,如果说《陆游》的示心是以悲寄托对祖国统一的牵挂,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重在突出一个“喜”字。“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就是在杜甫心中压抑许久,是他苦苦期待的,只有当战乱平息,祖国统一才会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最真挚最强烈最渴望的情感。

来,让我们再一次将心比心,经情传情,齐读这首诗。

与《春望》相比,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迥然不同。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生动活泼,爽朗奔放,被称作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若是想配乐朗诵,该选择臬的曲呢?(轻快激昂),谁想来试一试?播放音乐诗朗诵(表扬,学生自己背下来)谁能来配乐背诵,一齐配乐背诵。

三、 总结延伸

杜甫的诗流传下来很多,反映他各个时期的理想和境遇,也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代表作如“三吏”“三别”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广泛阅读,深入学习,如果你对杜甫这个人感兴趣,不妨也去做一番调研,教师也愿意帮你想一个探究的小话题。“杜甫”是到过故乡洛阳呢?同学们若是有疑难,教师也很愿意与你们再交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

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

教材分析:

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诗是中国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

1、请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

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

1、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平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

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裳cháng,古代多为单音节词,“衣”为上衣,“裳”为下裙,男女都能穿着。现代汉语中“衣裳”为一个词,“裳”字要念轻声。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2、你从哪儿读出了“快”意?

“忽传”、“初闻”:消息来的突然,喜悦显得猛烈,作者想到八年来的痛苦、别离、相思、仇恨、国难、民苦将随着唐军的胜利而结束,忍不住老泪纵横,喜极而泣(板书)。

“却看”、“漫卷”:诗人喜悦,自然先到相随多年的妻儿,于是回头看,妻儿脸上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全家溢满了喜悦的气氛,诗人也无心看书,随意卷起书卷,与家人一同欢呼。妻儿的喜悦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欣喜若狂(板书)。

“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于是52岁饱经沧桑的诗人狂饮高歌,想象着与家人在美好春光的陪伴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尾联: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原本漫长的路程,弹指间就到达,可见作者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乡了,可见其归心似箭。诗人用字高度准确,如“穿”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3、诗人仅仅是为了个人漂泊、苦难的结束而“喜欲狂”吗?

诗人为自己喜,更为国家而喜、为百姓而喜。“安史之乱”结束,支离破碎的山河得以收复统一,人民不再流离失所,国民都可以休养生息,这喜悦是国家的喜悦,是人民的喜悦。全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齐读

四、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1、学生根据以学过的鉴赏方法,再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理解,鉴赏诗作。

学生鉴赏成果展示:

1)作者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他既见证了唐代的繁荣,又目睹了在战争的硝烟下艰苦生活的人民,面对这一幕幕的转变,面对与他有着同样逃亡漂泊命运的人民,他高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他的忧国忧民,从“安史之乱”到763年春,历经了整整八个春秋,终于迎来了唐军大捷的消息,这怎能不让人民兴奋?不让作者“喜欲狂”呢?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早已从作者心头散去,脸上洋溢的是无以言表的欢乐,是热泪纵横的喜悦,于是,作者“生平第一首快诗”诞生了。——陆丽廷

2)杜甫写的诗大多沉郁顿挫、雄浑悲怆,为国忧、为民愁。而这首诗却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喜从何来?多年战乱,本以为国家将亡,却忽然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便难以一直内心的欣喜,因而老泪纵横、心飞故乡。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喜”,这正是为了国家而喜,现在看来,似乎作者的种种情感都是因国而起,其爱国之情有多深沉已经显而易见了。——林陆平

2、补充鉴赏《登岳阳楼》,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一句话评价诗人(总结)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五、作业

背诵全诗

鉴赏诗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