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3 22:06:07 收藏本文
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家傲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家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 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渔家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谩(màn) .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此处隐藏2410个字……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

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2)、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

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六、板书设计:

渔家傲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忧国,孤独愁苦。

渔家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品味赏析。

【教学重点】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难点】

品味赏析。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的更加完美,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二、资料助读

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内容多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三、师生共同赏读《望江南》

四、词文赏析

写人的是哪几句,表达什么情?写景的是哪几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抒情的是那几句,抒发了什么情?

五、归结全文

形象刻画。

景物描写。

情感抒发。

六、熟读课文,当堂背诵《望江南》

第二课时(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一、导语设计

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二、听录音,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读出感情。用竞赛法“巾帼须眉大比拼”解决朗读和加强基础字词。

塞下( )连角起( )千嶂里( )浊酒( ) 燕然( )未勒( )羌管( )人不寐( )

三、课文分析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2、深入品味词的内涵。

上片,抓住“异”字从“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荒凉萧瑟气氛;下片,抓住一个“泪”字抒发将士思乡报国之情。

四、发挥想象,再现诗词画面,体会词作的内涵,感受词的画面美

镜头1:

镜头2:

镜头3:

……

五、写作训练

赏析:“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中闭上城门。描写了一幅苍茫空远、辽阔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图。

六、相关链接

1、本册中我们还学了范仲淹的哪篇文章?

2、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具备怎样的情怀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又如何认为?

3、两首词中你喜欢那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七、作业布置

1、背诵两首词。

2、改写渔家傲、秋思上片内容。

《渔家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