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小编准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
懂内容,清结构,品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资料助读:
茅屋: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到处奔波,后来流寓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丧乱:“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二、读出歌行体的味道
1、读好七言句的节奏
“歌行体”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从汉乐府诗歌发展而来,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为“二二三”式,具体节奏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2、读好长短句的节拍
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读清诗歌的思路
多角度理解课文思路:可从“概说段意”、“作者心情”、“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全诗。
请同学们将全诗划分为四个层次,理清诗歌的思路:
预设:①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风势之大,受害之重,诗人好不容易盖起的茅屋遭遇不测,怎不令人万分焦急?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②诗人从主观感受写顽童的行为,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原来,“四海皆穷困”!这也为作者结尾的抒怀埋下伏笔。
“叹息”一词,诗人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③“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情此景烘托诗人黯淡的心情和艰苦的家境,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的国家,真是彻夜难眠啊!
④直抒胸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一泻千里!这是诗人痛苦生活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希望,实在难能可贵!通过描写诗人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悲苦,表现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苦难,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激动着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呜呼”一词表明诗人情感达到了顶峰,且歌且叹,古代文人认为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已经不容易了,可是我们的大诗人杜甫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概说段意。抓住关键词“苦”。
苦境——处秋风破屋的苦境
苦叹——抒对己对人的苦叹
苦夜——熬屋漏沾湿的苦夜
苦心——表苍天可鉴的苦心
2、体会心情。感受抑扬曲折的情绪变化。
写诗人焦急的心态
写诗人气愤的心情
写诗人凄苦的心境
写诗人高尚的心灵
3、理清结构。学习灵巧多变的技法。
起——开门见山,写秋风破屋的情境
承——承接一笔,写茅草被抢的叹息
转——情景交融,写长夜沾湿的苦痛
合——卒章显志,写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读出诗人的情怀
1、这首诗叙说的是一个表现诗人穷困和痛苦的故事,一个表现穷困诗人的高尚情怀的故事,请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茅草破屋的狂风面前,他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在床头沾湿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饥寒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
2、小结:诗人之心,与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息息相通。正因为忧国忧民之心,最终形成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五、结束语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的杜甫草堂仍在,草堂前鸟语花香,草堂后松翠竹青。那闻名遐迩的杜甫草堂,就是停泊在历史长河里的一叶小舟,如今在“广厦千万间”的画面上风姿卓立,成为精神世界中的辉煌圣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创作背景,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
(重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二、杜甫:
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三、原文译文:
1、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茅草飞渡过江水洒落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来后倚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墨色一 ……此处隐藏1405个字……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分析,讨论)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风卷茅草)
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请说出理由。(担忧、焦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痛惜)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醒: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大家讨论一下。(点人回答,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希望你也这样做。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选择:惨、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忧伤)(忧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部分,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企盼广厦)
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练习。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并完成课后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