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沛体现了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习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 ……此处隐藏8662个字……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3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