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3 22:05:55 收藏本文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3个会认字,正确书写2个会写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3、明白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寓意的寓意,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文言导入

1、(PPT出示句子)指名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你发现这几句话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了吗?

生:是古时候的人说的话,听不懂,有好多“之”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文言”,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揠苗助长。

2、板书课题——揠苗助长(生书空)。

指名读题——齐读

这个故事出自于古代的一本文集《孟子》中的一篇——《公孙丑上》。PPT出示,认识孟子(简介)

3、理解题意:拔禾苗帮助它长高——揠:拔(指导认字方法:查字典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听过这个故事吗?我们来看看它用文言文是怎么写的。

二、朗读课文

(PPT出示课文)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初读正音

自读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小组内每人读一遍,检查字音。

(生读文)

指名汇报读,纠音:

师评价朗读:你读得很认真,字音准确语句通顺,不丢字不加字。

易读错的字

悯mǐn,曰yuē,

矣yǐ(文言助词,用在句子末尾),

予yú,多音字,yú我,yǔ给,给予、赋予、授予,

趋qū,槁gǎo,

师: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齐读课文

2、再读明确目标

读准音,读通句了,感觉好读点了吗?下面你想怎么读?

生:读得有感情,读出节奏,读好听(什么样是好听?声音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像唱歌一样)

古文不只是写法和现代文章不一样,读的时候也有它的特点。回想一下我们读古诗时是怎样读的?

生:读慢一点,声音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感情。

师:对,要想读好古文,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还要读出它的节奏。

比如可以这样读:师范读“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想不想这样读?

生:想

生试读。(有点味道了)

师:读出文言文的节奏,除了要注意标点符号,在长句子中也要适当停顿。谁能试着再读一读?

(PPT出示断句后的课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生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

指名读。评价:他们读得有什么不同?除了读出节奏外,还有什么特点?

声音有起伏,很好听。(读出了韵味)

像他这样读一读。(生练读)

三、了解内容,读出感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课文已经我们已经读熟了,

自学提示:

1、默读古文,并结合译文理解每一句的意思。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打“?”

2、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疑惑,试着共同解决。

生自学

2、汇报:

悯,的意思不明白,后来看课后的大意,猜测是担心的意思。

谁在担心?(宋人)他担心什么?

“其苗之不长”(意思:禾苗总是不长高)师:学习文言文时,结合译文或课后注释理解词语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师:他有多担心啊,谁来读一读?(生读)听不出担心来啊,再试试。(读出担心的语气)

芒芒然归(PPT出示“芒芒”的几种解释:广大辽阔;模糊不清,通“茫”;匆忙。

曰,说。师:谁对谁说话呢?生:宋人对他的家里人说。

师:他说了什么?(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什么意思?

生:今天累坏了我啦,我帮禾苗长高了!

这个“病”和我们现在说的“生病”一样吗?(不一样:累坏了)

师:文言文中的有些字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

师:我们来想象一下,他说这句话时是心里怎么想的?

生:今天特别累(读一读)但是又特别得意(因为——读一读)指导朗读: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家田里的禾苗已经超过了别人家。这么好的办法除了我别人怎么想得到呢?

师:家里人听了他的话心想——

生:这怎么可能?这是真的吗?

于是——其子趋而往视之(读)结果——苗则槁矣。(读)

师:宋人以为他帮助禾苗长高了,结果呢?生:苗都枯死了。

3、复述故事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导方法:讲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他做了什么事

生练习。指名说,相机指导。

同桌互说。

4、读出韵味

师:明白了古文的意思,再读文章会更有韵味。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揭示寓意

1、后来,这个宋国人揠苗助长的事情被邻居们知道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

生:你太自作聪明了,田里的禾苗不但没有长高,还都枯死了。

生:禾苗本来自己会长高的,你偏偏去拔它,最后不但没有长高,还都死了。

师:植物生长有它的自然规律,随意去破坏只能适得其反。

生:你太愚蠢啦,禾苗自己会长的,根本不用去拔。

师:要学会等待。

2、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生:做事不能着急,要慢慢来。< ……此处隐藏20257个字……段:

(1) 指名回答第三个问题。

(2) 禾苗为什么没和长高,反而都枯死了?

(3) 教师演示。

(四)、 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 指名学生表演,再现课文。

2、 揭示寓意:《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按事物规律办,否则就要把事情弄糟。

3、 指名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的事。

4、 看板书,指导背诵。

四、板书:

揠苗助长

巴望长得快些--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禾苗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它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准备:

课生字卡片、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板书:寓言;正音)

2、你们还知道哪些语言故事呢?

3、书中27课中给我们介绍了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寓言两则(板书:两则)

今天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板书:揠苗助长)。读题,标音。

4、这个名字是否很熟悉?故事书上是:拔(板书),揠比拔难写,为什么选揠?老师查呀查,查字典就是拔,可不是简单的拔,而是轻轻地望上提。下次你们碰到了不懂的东西,就学我一样好好查查。

二、初读

1、故事读了吗?再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2、出示字卡:(1。)在这则寓言里有3个我们要认识的生字朋友,跟他们打个招呼。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2)生字有了朋友,我们记起来会更快,出示词卡读词:焦急、喘气、一大截。

3、下面把你觉得自己读的最好的地方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听,让他给你竖起大拇指。

4、这个故事同学们一早就了解过,非常熟悉。下面老师出道题考考你们,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师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__________。)

三、探因(1段)

过渡: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的劲去拔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那还得从他中了禾苗以后说起。(出示小黑板:第一段课文)读一读,看你读懂了些什么(板书:焦急)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很着急?找一找,做上记号。

(1)“巴望”给他找个朋友换一换(非常希望)

(2)“天天”农夫可能对禾苗说些什么呢?

(3)到底有没有长高?理解“好像”(长得慢)

(4)农夫的样子看到了,他对禾苗说的话也听到了,下面看老师写“焦急”的“焦”字,上大下小,四点摆好,下面的四点像什么?(彩笔点红四点底)生回答。祖国的汉字多象形字,能让我们产生很多联想。

再读,看谁能把农夫焦急的样子读出来,表演读,板书:好。

(5)说一个人“急”还有很多成语,老师向大家介绍几个(出示词卡: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急不可待)一起读。

四、感悟(2、3段)

过度:农夫是这样的急不可待,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于是他开始想办法。想啊想,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办法来了,是什么办法呢?(出示教学挂图,板书拔苗办法)

1、他是怎么拔的?对于这个办法你有什么看法?

2、大家说的有道理,可农夫不明白啊,他还以为是个好办法呢。

(1)(出示第2段)他一想出办法就急忙跑到地里(提示:怎么拔的),从中午一直芒到太阳落山,他累得(筋疲力尽)

(2)想想他都累成什么样儿了?(理解: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腰酸背疼、疲惫不堪、大汗淋漓、有气无力。

(3)指导读第2段

3过度:他拔禾苗里得筋疲力尽,那个人摸着额头上的汗水会怎么想、怎么说?读第3段

指导读

是啊,看到禾苗长了一大截,又累又高兴,他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还有手比画着,大家也可以用手做做动作,再高兴的说说说读读

(板书:好办法好结果)

五、明理(4段)

1、过渡: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儿子很疑惑,心里会想、什么呢?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结果禾苗都——枯死了(板书)

2、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回家后会怎么开导自己的老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死了,会伤心的说什么?听了儿子的话,又会怎么说呢?同桌之间先想象一下,然后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引导(1):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会家去————

引导(2):听了儿子的话,看着眼前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农夫好伤心,好那国,他叹了口气说——

3、是啊,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地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与求成,所以坏了事。

4、总结板书:农夫最初的愿望没有实现,拔禾苗不是好办法,枯死了也不是好结果,“好‘字加引号,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板书:急于求成)

5、老师想到了一个人——袁隆平爷爷,他就敢想,他特别希望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不仅敢想,他还敢做,经过无数次观察、无数次科学的实验,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产量,让我们国家用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以上的人口!所以啊,希望禾苗丰收就要用科学的办法,要按照禾苗生长的规律来,咱们在做事的时候也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你就会象袁隆平爷爷一样取得成功!

六、课后延伸

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每一则寓言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动手去找一找、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27、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拔)

好焦急——————长得慢

“好”办法——————拔苗

“好”结果——————枯死了

“好”教训——————急于求成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