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闺塾》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3 21:06:53 收藏本文
《闺塾》教学设计

《闺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闺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闺塾》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现代传奇戏曲的基本特点。

2.了解汤显祖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读节选部分,培养鉴赏戏曲人物语言的能力。

2.鉴赏、分析剧作中所塑造的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封建教育禁锢人的心智、情感发展的弊端,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四)美育渗透点

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欣赏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首先熟悉情节,了解人物地位、身份和他们的言行,然后对比分析,把陈最良与两位青年女子对比,突出陈的迂腐、保守;将杜丽娘与春香对比,了解她们思想性格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反复地有表情地朗读,体会各人语言在语气语调上的不同,了解他们用词和句式的特点,从而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牡丹亭》全剧以歌颂杜丽娘、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为核心情节。而《闺塾》为《牡丹亭》的第七出,“游园惊梦”的故事尚未发生,杜丽娘的思春情怀,也才见冰山一角。依据剧情内容,本课可以鉴赏春香、丽娘和老塾师陈最良三个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进而概括人物性格为重点。

(二)解决办法

因剧中写的是官家闺塾,故曲词对白中常涉及四书五经之类的内容,学生初读可能觉得理解困难。对这些内容不必深究,对照课文注释作一般了解即可。对重点部分,可通过诵读课文、进行课堂讨论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分小组、分角色诵读课文。

2.进行课堂讨论,赏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明代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杂剧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流行于明代的戏曲形式。《牡丹亭》是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最高成就的剧作。学习《闺塾》一课,以赏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为主要目标。

(二)整体感知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这出汤显祖的最杰出剧作,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颐、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对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理解《闺塾》,也应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认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是一位艺术欣赏品位极高的才女,轻易不会认可一般的作品。但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却完完全全征服了她!现在,让我们和黛玉一道来欣赏这充满诗意的戏文吧!

(投影显示《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片段。)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这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这:“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2.简介: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其主要作品有《牡丹亭》、《紫萧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后面三种和《牡丹亭》合称为“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成就最为突出。《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3.学生分小组(可3人一组)、分角色诵读课文

4.分析讨论:

问题:《闺塾》一出戏,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写了3件事:讲诗——习字——责打春香。(学生如回答还有“塾师备课、小姐问花园”亦可。)

问题:你觉得这出戏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一个人物?

明确:一般学生都会被春香所吸引,但教师也应考虑到有少数学生可能提及杜丽娘甚至塾师陈最良。因此,必须对这3个人物有所准备。3个人物特点如下:

春香——一个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一上场就咕噜着“昔氏贤文,把人禁杀”,然后不断与老塾师斗嘴取乐,最后干脆同老师两相打斗起来。

塾师——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因为太守杜宝觉得女儿渐大,要找个老成的先生“拘束拘束”,千挑万挑,才选中了这位陈最良。他感知遇之恩,准备严格执行杜宝交给的任务。他开口闭口“诗云子曰”,一上场就大冒酸诗,是一个典型的死板僵化的冬烘先生。讲解《诗经》,被丫环逼问得只好呵斥“多嘴”,因为丫环到花园一逛,一个六十老翁居然和十来岁的小丫头在舞台上一来一往打斗起来,最后还被小姑娘缴了械,让人忍俊不禁。

杜丽娘——(见下一环节)对这一人物的分析本应置后,但如果学后提及,说明对这一出戏的精髓已有体会,故不妨提前。不过,最好在学生分析了春香、塾师形象之后再做专门分析比较可行。

5.重点突破:

问题:杜丽娘是这出戏的主角,但是在这出戏中她的言语并不太多。你能够从她不多的语言中体味出她的心态性格吗?

①“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杜丽娘自己在读《诗经》时对诗句有朦胧的感触,但老师却不往深处讲,她不满足于老师解释字面意思,故言“学生自会”。 ……此处隐藏2619个字……了丽娘对封建教育的厌恶、抵制与个性解放的要求,反映了她心灵的初步觉醒。这是全剧的基础。在这一出戏里,作家把主要矛盾冲突安排在春香与塾师陈最良身上,而其中隐伏着主线即丽娘初步觉悟、反礼教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在这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腻地体现了春香、塾师和丽娘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个鲜明的形象。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早膳(shan)栉笄(kai)恁(nen)时节

B.雎鸠(ju)蟾蜍(chu)女郎行(hang)

C.窈窕(yao)流觞(shang)薛涛笺(jian)

D.盥漱(guan)好逑(hao)《诗经》最葩(pa)

2.选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C)

A、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履”罢了。

B、得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C、怎辜负的这一弄明窗新降纱。

D、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

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目下平头六十(现在)生受了(有劳)

B.止不过识字儿书涂嫩鸦(画小乌鸦)唐突了师父(冒犯)

C.杜衙设帐(教书〕有甚光华(光彩)

D.洗净铅华(妇女画妆用的`脂粉)应文科判衙(科举考试)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论六经《诗经》最葩(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B.有风有化(风俗)

C.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吓煞(指教师)

D.伴诗云,陪子曰(诗歌)

四.朗读课文,然后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教学中问题化)

1.春香的性格在这一出体现得最鲜明。她泼辣、大胆、机智,很不满于封建教育,当塾师讲经时,她连连发问,最后逼得塾师理屈词穷,只好以责备“多嘴”岔开。她领恭牌以后,却跑进了后花园,塾师无可奈何,只好以“打”来教育她。当塾师走后,她还要背后骂上一句“痴老狗”,方才解恨。

2.塾师陈最良受儒家思想毒害,行为迂腐,作风寒酸,是个地道的老学究。在这出戏里,春香和塾师形成对比,春香对丽娘构成映衬。

3.丽娘恭顺温良,抑郁愁烦。性格表现为满腹幽怀。她像春香一样不满,社会地位却使她内心深沉。为了照顾面子,她说“依注解经学生自会”,而不说“你这样讲是多余的”;要罚春香也是这样。面对《关雎》她凭直觉认识到这是一首热烈的恋歌,在内心冲破了封建道德标准后导致惊梦。又如欲进花园前问春香的话,也带着持重的色彩。

五.品味语言特色——语言中的情趣。

学生精读春香对塾师讲解《诗经》的诘问与取文房四宝后的一段文字,体会妙趣横生的宾白语言。

通过“谐音”激趣,如塾师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关雎》时,春香把“在河之洲”自作聪明地解释为衙门里放出一只斑鸠,飞到何知州家去了。通过“误解”生趣,如春香故意问塾师为什么君子要好好地去追求淑女呢。通过“错拿’”增趣,如春香取文房四宝时因不明而拿来了画眉的螺子黛、画眉用的细笔等,语言不可不谓幽默,动作也地道的滑稽,令人捧腹大笑。

在这一出戏里,宾白饶有机趣,曲折如意。在语言上,富有文采又雅俗共赏,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意趣与神色。

六.创新练习。

1.写一段200字以内的对话,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又有风趣。(课内完成)

2.请以“春香闹学”为题,将课文改编成一个故事。(课外完成)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完成印刷资料。

《闺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

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揣摩情景。

2、培养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

2、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二、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

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让学生上网了解作者汤显祖简介及全剧剧情。

《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汤显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这里有一个网站,介绍了《牡丹亭》的全剧剧情以及作者汤显祖,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演示

二、研习新课:

1、进入新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精彩片段。(分角色朗读更能让学生仔细体味人物性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点读精彩片段〔自由朗读后,让个别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一来可以检查预习效果;二来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4、研讨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在给角色定位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模仿人物有特点的台词〕

5、给出讨论题:

(1)后来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2)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3)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让学生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三、知识拓展:

1、欣赏昆曲《游园》选段。

2、学唱此段,感受心灵的放飞。

3、自由畅想,体味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介绍几个有关的网站,方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闺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