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园不值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1一.揭题,介绍作者
1、春天是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用饱含深情的语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
3、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
二.讲评诗歌
1.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2、师示范朗读。
3、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4、借助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5、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6、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7、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深化理解,体会意境。
1、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
(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2、作者在文中借一支红杏来烘染满园春色,可谓构思奇特,耐人寻味。再读诗文,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受呢?(对春天的喜爱)并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各自据诗意画画)
3、交流:投影学生的画,师生评议。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扣”。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应”、“怜”、“屐齿”等字词;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
教具准备:
幻灯,课文插图,小黑板,电子琴,鲜花、蝴蝶、枝叶、小鸟的图片,“红杏出墙”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题。
1、同学们,大家喜爱春天吗?(生:喜爱)
2、谁能背出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古诗呢?(学生背《春晓》、《惠崇春江晚景》等。)
[联系旧知识,激发学习思维的“热点”,以较强的探究心理投入新课学习]
3、背得真好,我们掌声表扬。(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和欣赏宋朝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文第十二课。(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4、诗题中,同学们有不明白的词吗?
[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
生:“不值”是什么意思?
师:“不值”这个词可不容易理解,请大家看看字典上的解释,选择最佳答案。(幻灯出示“值”字在字典上的六种解释,引导学生选择第5项解释:遇到、碰上)
[教会学生勤查工具书的学习方法。]
师:一起来说说整个诗题的意思。
二、看图激趣,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看上这幅图画,(出示挂图)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条石子小路,上面布满了青苔。
生2:我看到了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生3:我看到了诗人站在园外敲打柴门……
……
[学生自由看图说话,既激发兴趣,又能增强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品读诗文,理解诗意。
1、朗读训练。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小黑板出示诗文)
(2)、指名朗读古诗。
(3)、大家说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不好?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让学生懂得对周边事物进行评价,懂得读好古诗的关键是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2、小组合作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诗句的意思和诗人的感情,小组内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做上记号。(交流汇报)
[小组合作学习,能在集体中表现出互帮互助的好风气。]
(2)、大家先看第一、第二句话,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根据学生的提问在小黑板上画出“应”、“怜”、“屐齿”、“印”等字词,其他问题即问即答。)
3、理解难解词语。
(1)、理解“印”。要想理解这词的意思,得先从“苍苔”入手。苍苔喜欢长在什么地方?一到春天,苍苔毛茸茸、绿油油的一片,如果从苍苔上走过,会留下什么?“印”字的意思是(留下脚印)。
(2)、理解“屐齿”。什么东西会把苍苔踩坏?旧时人们所穿的木底鞋叫做“屐”,木底鞋上的横梁叫做“屐齿”。
(3)、理解“怜”。穿着屐齿踩在绿油油的青苔上,主人会觉得可惜吗?为什么?(因为主人爱惜苍苔)谁来说说“怜”字的意思?(爱惜、怜惜)
(4)、理解“应”。
师:“应”这个字很难理解,大家先别忙着知道它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第二句话。(全班齐读)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诗人轻轻地敲打柴门,好久也不见主人来开门。(板书:柴门不开)
师:为什么好久也没人来开门?诗人是怎么猜想的呢?
生:他想,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客人踩坏了吧!
师:诗人想,大概是这样吧!表示猜测的词语除了“大概”还有哪些?(可能、也许、或许)这回大家知道“应”字怎么解释了吗?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我采用铺垫提问,逐层设置提问,为整体理解铺下“垫脚石”,让学生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4、让学生齐读第一、二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扣、值”的意思。< ……此处隐藏13071个字……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2、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纠错 指导“磨、屐齿、青螺”的声音,指导“屐齿”的字形和意思)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洞庭》
1.谁愿把《望洞庭》读给大家听,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湖水 秋月 山]
2.这湖水 秋月 君山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全就这样引导,谁还有补充] [评价:某某同学给大家描述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 或者说:你真会想象,描绘的多美呀!]
3.我们走近洞庭湖,欣赏欣赏这里的美景吧。把你看到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好吗?
4.刘禹锡的这首诗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情,读着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若学生说:作者对洞庭湖的美景是无比的喜爱?[插问:从哪知道的?](抓住比喻句来理解。)
若学生说:无风的湖面像一面未曾打磨的大镜子,作者是非常的喜欢,师评,是呀,多美呀!读出来。
总评:迷人的波光、柔和的月色、美丽的君山,多么让你、我和作者喜爱呀,来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游园不值》
1.作者叶绍翁来到了朋友家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柴门不开,他为什么想到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那绿色的苔藓,才不开门的呢?(联系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
3.根据园子门口的苔藓和出墙的红杏,你想象一下园中会是一幅怎样的春景图呢?
4.作者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却想象到了五彩缤纷的春天,当作者想到这些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的?把你对作者的理解读出来。
四、回归整体,对比参读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表达出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2.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12一、激情导入:
1.歌曲欣赏:(课件播放)
现在正是春天,美丽的春天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在这个百花争艳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春天在哪里》,好不好?
2.引入:
同学们,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同是南宋诗人的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出示课件)
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初读感知:
1.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 生于1194年,卒,不明。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3.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4.听配乐朗读。 (出示课件)
5、生自读诗,质疑不理解的生字、词语,并学习生字词。
屐齿 苍苔 小扣 柴扉 出墙来 不值
6.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解读诗意:
1.自读全诗,思考:
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地读一读。(生自由朗读)
请生读,齐读(要求:字正腔圆)
2.咬文嚼字’、品悟诗意
(1)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2)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3)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四、感悟诗情:
1、探寻“不值”原因,找出印证“不值”的诗句。(小扣柴扉久不开)
(1)重点理解“扣”什么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2)训练朗读(读出“轻轻”的感觉)
(3)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
2、诗人如此久扣柴扉,柴扉却久久不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
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1)用诗句回答。(应怜屐齿印苍苔)
(2)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的爱惜?(印)
为什么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3)训练朗读(读出爱惜)
(4)大家想过吗?为什么主人和诗人都如此爱惜这苍苔?(爱苍苔其实是爱春色)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5)体会诗人此时心情:怀抱着无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主人却没有在家,不能得偿心愿,诗人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失落)(板书:失落)
(6)再读诗的前两句,读出诗人的失落,失望。
3、欣赏红杏,感受春意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
(1)(生读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
(“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更显示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
4、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