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3 15:14:48 收藏本文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网络教学,让学生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马上就要“五一”劳动节了,有没有打算出去游玩呀?你准备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哪儿呢?为什么想去哪呢?(学生畅所欲言)

2、今天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个“五一”旅游的好去处,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媒体出示“黄山”两字)那里的松、石、云、泉都非常有名,大家想去吗?

现在让我们先去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先出现黄山松图片,然后逐渐出示特写的“奇”字)

3、齐读课题后学生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指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根据读书要求评价)

3、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看边思:黄山松奇在哪?

4、交流(1)位置奇(提示: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回答后齐读最后一段)

(三)品读体会

1、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让我们一起到曾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去观松,在那儿,你会看到哪些松树呢?

2、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1)学习迎客松:

①细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理解:“遒劲”“饱经风霜”

看图想想“郁郁苍苍”是说这棵树长得怎么样?你能换个词吗?

指导读该句。

②指读第二句:这句话是写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它名字的由来)

指导朗读

③师读第三句,要求学生换一种说法,请用上“不仅……而且……”

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仅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人们只要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

指导朗读。(“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迎客松的奇、美以及对它的赞美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自行试读、指读、齐读。

⑵学习陪客松

过渡:迎客松是那样的奇美,那陪客松又是怎样的呢?

①指读有关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②说说你认为陪客松的奇特又表现在哪呢?

③看图

④读:要求把它的奇读出来

⑶送客松又奇在哪呢?

①自由读课文

②指答看图理解“蟠曲”并与迎客松的“遒劲”作比较

③感情齐读

3、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果然是那样的神奇,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再一次去体会这三大名松的奇。

齐读第二段中描写三松的句子

4、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让我们去一饱眼福,好吗?

学生观看录像。

5、引读:看完这一画面,我们不禁脱口而出:黄山松真是——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是它们装点着整个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难怪人们会对它——情有独钟。

(四)走进黄山

过渡:黄山四绝中其他三绝也是别有情趣,让我们再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学生观看“怪石”及“云海”。

2、谈话总结: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峨眉的秀丽,雁荡的巧石,丹霞的崖谷,嵩山的锐峰,恒山的浑厚,黄山都兼而有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光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五)作业设计

你想去黄山旅游吗?

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行动,写一份建议书,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黄山,把去黄山的理由写充分,可以吗?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 ……此处隐藏19866个字……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投影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

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

指导朗读:

⑴、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指名说)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

多少风吹雨打,

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⑶、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⑷、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朗读)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三棵奇松,好吗?(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教师引读第二节。)

(三)、观看录像、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出示录像,教师范读第三节)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再一起读一遍,好吗?(齐读)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