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29 16:12:20 收藏本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 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 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