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锦集七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教下乡活动总结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篇1今年教学工作提出“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纲领,我做为一名科学课教师感到十分欣慰。早在20xx年实施新课程实验的时候,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做好教学改革。今天为了实施“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又来到英才学校经受一次锻炼,我感到三生有幸。以学为主当堂达标,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标”,就是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今天在英才上课,使用五年级教材下《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早在去年3月下旬到某些学校,看到有的老师就是拿着一本教科书在上科学课,我的心非常难受。对科学课,没有感情,就不要教科学课了。老师心中都没有目标,谈不上学生达到目标。
所以科学课教师必须热爱这一门课程,否则什么都谈不上。教师的情感到位,自然就会学习,就会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就会树立学生观,就会积极努力培养学生达到目标。科学课教学目标其实包括五个方面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具体到今天上的这一课,它的目标就是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其中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4、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由于受条件限制可以安排在第五课内进行。因为这一课学生的实验过多,不可能到课外开展进行。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一般注意到学生的知识结果,就是“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认为只要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就匆匆忙忙总结结论,认为达标了,可以了。这是受到立竿见影的理论影响。不是当堂达标忽略了过程性的目标同样可怕,可怕到学生技能的低能,情感的枯竭,思想的盲目,没有资质独立思考能力,忽略了情感方面的目标教师十分危险,危险到后来没有办法驾驭课堂。教师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现实。教低年级,想高年级;教高年级,想着学生明天上中学。所以要全面,要长远瞄准教学目标。
今天的一节课,不是今天40分钟的事情,是经历长时间思考的结果。首先由于受到盲目解放学生思潮的影响。认为放手,放开一切,甚至在教学中去知识化,就是不要知识。左右摇摆,没有准确定位。实际上学生在科学探究时,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的“做中学”真正发生在学生的头脑中。伴随着“做中学”,还有看中学、说中学、听中学、写中学、画中学、问中学。多元的教学指导学生具有多种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多元的智力。
回顾今天的教学实况。首先创设情景。第一做到组织教学。然后进入学习情境,使用瘪了一块的小乒乓球,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聪明,很快进入学习情境。这时颁发学案,按着实验记录表来学习这节课。关键是实验一:大气球套在锥形瓶上,先放入放入热水观察记录,再放入常温水中观察记录,最后放入冷水中观察记录;指导学生看书,看书第33页学习实验准备,熟悉实验器材,然后看书第34页学习实验步骤。三个步骤,三次对比。教师一定要示范演示,强化要求注意安全。然后分发热水,开始试验。同时注意实验状态,具体指导操作、填写实验记录,在背面画出图画。然后结束。小组内交流,找到典型到前面填表,画出图画,教师及时表扬评价。这时这节课的底标。全体同学都已经达到了。
第二个实验与第一个实验方法极其相似,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当时我设想这是为了防止第1次失败,而预设的。现在看来可以取消,教学机智一些,不必受到预设的限制。这是今天的遗憾之处。第三个实验要求在90度以上热水,由于受到限制,为了设计挫折,让学生分析失败在什么地方。第四个实验就是做给今天的科学老师看,如果热水不够,还可以使用着一种方法。仿照“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用一小段水封闭锥形瓶里的空气。把插在胶塞上的玻璃管安装好,然后插在锥形瓶上。用手捂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经历四次实验,强化了操作过程,培养了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共享学习成果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要发生里。今天的课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细节的预设和准确的实施。
1.学习书中的实验设计。细致观察实验三个步骤,看出对比试验的三个现象,可以预测实验后的结果。
2.实验前的要求。小组合作,要求分工。具体到一个人操作,其他人仔细观察记录。强调观察时注意安全。
3.实验实施时。学生具体做到按照正确的做法,规范实施操作。手放到锥形瓶上部,等一等,观察到真实现象以后,在进行下一步。
4.记录的细节。学生记录要有文字,简单的文字,写出最规范的最准确的文字。可以画出简单的图画。要求每人都做记录,因为考试是面对每一个人的。
5.表达交流的规范细节。当第二组表达交流以后,是用做规范的言语表现自己的思想。当然,这里教师没有指出学生的图画第二幅与第三幅气球膨胀对比不明显,教师没有及时点拨,发动学生评价。这又是遗憾。
6.分析失败的原因。这里教师发动学生分析,积极追问。可以介绍自己的经验。
当然每一次教学活动都一次兴奋和遗憾。兴奋是自己敢于改变自己,敢于尝试,敢于克服许多困难,敢于展示。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发挥好教学机智。只有敢于否定自己才能进步。我想只有一步一步去实践,自己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篇2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送往偏远山区,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教师专业的均衡发展。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部各学科教研员在校领导的正确指挥下,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基层之需;通过看课评课——深入了解师资队伍现状;通过送教下乡——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互动研讨与讲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经过大家开动脑筋,精心筹划,踏实工作,真诚服务,小学部的送教下乡工作受到基层学校的好评和欢迎。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典型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改变了过去的教研指导方式,将教研重心下移,面向比较偏远的山区乡镇;到课堂上、师生中,了解农村学校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课改中的困惑;……整个活动中,教研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调研、教研与教师培训相结合,发挥典型教师传、帮、带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有效促进送 ……此处隐藏8139个字……过程中几位送教老师分别在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四个学科展现了四十五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结合我校实施的“问学案”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一向沉闷的课堂气氛在乡镇学校的课堂上消失了,原本沉默寡言的乡镇学生在与城区教师的对话交流中思路敏捷了。
三、课例研讨,城乡师师对话。
课后几位任课教师与送教学校的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课例研修、互动研讨,几位送教老师首先谈了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讨论既务实,又有成效。我校语文组的市级骨干教师--赵瑞老师的《苏州园林》一课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赵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灵活机智的课堂驾驭能力,对学生很强的亲和力,给每位听课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英语学科的杨懿老师的英语课给所有听课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们一致认为杨老师素质好,课堂活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于初一学生能有针对性的利用图片、声音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数学学科的刘琼老师是一位年轻的高级教师,在学校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为使此次送教下乡更有实效,学校选派了两位初三老师)听课结束后老师们一致认为刘老师的《一次函数》一课讲解细致,深刻,教学严谨,规范性强,同时在授课中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独特。物理的刘雄姿老师是我校物理组组长,她所准备的课题为《测小灯泡电阻》,为使物理课上的更有实效,刘老师准备了大量的实验器材带到送教学校,使课堂的气氛更活跃,学生听课的兴趣更浓了,学生们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实验器材,第一次动手做实验,他们终生难忘,也更愿意学物理了。看着学生们求知的目光和淳朴的笑脸,我们真切感受到我们此行的意义。几位讷河的老师们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由于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实验器材比较缺乏,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同时也认识到生源与硬件不是进行课改的必要条件,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只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精心处理好教材,坚持学生的主体思想,相信学生,同样能获得成功的满足。关键的是自己要去思考,要去尝试,要去改变,要去实践,进而有积极的课改意识,形成浓厚的教改氛围。老师们侃侃而谈,从教材的解读、教者的教学环节、自己的收获和感悟、个人的思考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研讨氛围浓厚,气氛热烈而融洽。并且几位老师还互留了联系方式以及今后共同教研的想法。
四、专题理论讲座与送课下乡紧密结合。
专题理论讲座的目的是集中解决乡镇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下午送教老师分别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和专业发展团队的作用发挥以及校本教研等方面做了题为《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浅谈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制“数学笔记”---问学案》、《注重校本教研 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讲座。由于讲座教师是我校的一线教师,作为市、区级教学骨干,他们不仅对新的教学理论思想有较全面、较深刻的理解,而且他们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改革者,有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经历,品尝过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的甘苦,因而他们结合这几节课在专题讲座中讲出来的东西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更贴近乡镇中、小学教师的需要,而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更能进一步帮助解决乡镇中、小学教师的理论观念问题。讷河市教育局的房恒如副局长做了重要讲话,讲话切中要害,语重心长,既阐释了本次活动的意义,又谈到了本次活动的亮点,并对今后的教研工作、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讷河市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会上,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的王交发副校长对今后的教研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9月28日我们又驱车大约一小时来到了讷河市六合中心校,这是一所中小学在一起的农村中学,我们根据在永丰中心校地教学情况,对这一天的教学内容和讲座又做了适当的调整,使课堂更切合实际,使讲座更有针对性。
五、收获与反思
此次“送教下乡”活动,从提高针对性、有效性角度出发,以乡镇教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将先进理念的教学实际与教师培训融为一体,采用专题讲座、示范课、城乡教师互动研讨、结对帮扶、城乡联动互动交流等形式。在各种活动中,农村教师与城区学校教师一起上课、听课、评课,一起参与教学研究,一起探讨教学疑难,其收到的效果是显著的。与以往的送教活动相比,本次送教工作的实效大幅度的提高。
“送教下乡”工作使送教的骨干教师们深切感受到了乡镇教师的朴实、真诚,以及他们的敬业、奋进精神,使城区教师得到了锻炼和进一步充实。也使所有送课教师和受教教师丰富了从教经历,教学中无论是对课标的领悟,对新教材的把握,对教法学法的运用,对新课堂的驾驭都得不到不同层次的提升,为教师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淀了丰厚的力量,实现了城乡教师优势互补,双赢共进。
回顾本次的“送教下乡”工作,感受收获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的反思。我们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组成部分,形成一种城乡互动共同提高的长效机制。因此在下一阶段的送教工作,我们将对以下几个问题在学习和实践中去认识和解决。
反思一:城乡知识差距仍然存在,如何利用我校现有的
资源更好的做好缩短城乡教学间差距的工作是今后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反思二:此次送教下乡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城乡校际间的互动交流应该得到延续,凭借此次送教下乡的平台建立起与送教学校的长期的交流,增加双向送教与互动性研讨活动,差异本身即资源,应充分运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学校的能动作用,做好与乡镇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互动交流,我们将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力争实现新的跨越。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篇7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老师们在教学中克服了简单的问答式,积极地探索运用观察、讨论、实验、感悟、表演等多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队伍得到锻炼,新秀脱颖而出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实验小学的苏春建、第二小学的凌阿丽、第三小学的张晨光、王晋芳、水村小学的卫海平、町店小学的常晋芳等老师,他们组织的课堂比较活,与课程理念的要求比较近。一方面说明这些新老师的思想上没有陈旧教法的烙印,另一方面说明青年教师肯学习,进步快。因此,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同时也看到了“老教师”面临着新理念的挑战。
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1.部分教学能手不会说课,把说课等同于说教案或说教学流程;一些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不规范,有的甚至交的是教学实录;一部分年青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不够,对教学理念钻研不深,只注重形式,花样多内在少;部分教师的空洞,答辩“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2.一些兼职教研员的评课不能做到“以精辟的理论说服人,以精彩的案例感染人”,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没有价值。
3.个别学校不能很好地组织老师们抓住机会积极参与观摩研讨活动。
总之,本次活动的开展,在广大教师中掀起了学课标、用课标的热潮,营造了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氛围,优化了教育教学工作,对我县的教育科研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