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汇编六篇

时间:2021-07-28 00:26:16 收藏本文
说课稿汇编六篇

说课稿汇编六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开始: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1亿有多大?》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五、学法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六、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

(学生猜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学生讨论)

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2500千克=5000斤重,现在知道刘恩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吧?

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

(学生计算)13×(2500×1000)÷400=81250(天)≈223(年)

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2、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 ……此处隐藏7231个字……学法:

教法:根据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以'直观教学,以读代讲'等方法,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朗读中感受人间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学法:按照高效课堂模式,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品读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思、议、辩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说教学流程:

一、质疑探讨,导入课堂。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探讨本堂课需要解决的有价值性的问题。

(1)、心中的那盏灯是什么?

(2)、为什么说心中的灯?

(3)、这盏灯什么样?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训练,从整体入手,有助于让学生很快抓住文章要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感悟文本。】

二、确立目标,立体教学。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父亲用爱制作冰灯给儿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忆,并体会出父亲的爱。

2、学习抓住人物行动、语言等写人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学生呈现学习目标,是为了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学习。】

三、自主学习,体会父爱。

出示自学菜单,学生自学。

1、默读课文,思考,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语句?用横线画出。

【抓住重点问题,全文阅读,尊重学生感受,从情感入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品读父爱。

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语句,进行感悟朗读。

(1)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引导学生抓住'打磨、停、擦、捂'这些动词想像当时的情景,感受父亲的对儿子的爱。

(2)父亲疾步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引导学生通过'疾步'、'连连'、'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的理解感受父亲当时的心情。

(3)父亲刚才给我掖被子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他的手真凉啊!

此处以读代讲:评议'分明'、'真凉'该如何读。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感悟。在感悟、朗读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感悟亲情。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父与子的对话,理解词语'尴尬',体会人物感情。

【重点用字理知识让学生理解'尴尬'一词,'尢',象形字,像曲足或跛脚的人,而后出示一位正常人走路的姿势图,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一位正常人和一位跛脚的人并排走路,会怎么样?这时,学生就会说出跛脚的人会觉得处境很无奈、为难、不好意思等答案,我顺势点拨,尴尬就是形容处境困难,难为情、无奈、不好处理等意思。那文中指的是谁无奈呢?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答案了。】

2、小组内合作讨论:品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在此处我特意设计了为文本补白的环节,叫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1)、设计问题。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是父亲用心打磨的灯,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心)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凝聚着父亲对孩子的爱,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爱)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凝聚着父亲对孩子的情,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情)

(2)、师生联读:

师:那是一盏用''(情)做成的灯,所以我觉得(生)'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师:那是一盏用''(爱)做成的灯,所以我觉得(生)'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师:那是一盏用''(心)做成的灯,所以我觉得(生)'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通过分角色读、师生联读,实现了语文课'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理念,更能体会到这是一盏凝聚着父爱子、子爱父的浓浓亲情的灯,这种创造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展示冰灯,升华父爱。

【将伙伴的灯与自己的这盏冰灯进行比较,再次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进一步将父爱成灯这一主题显现而升华。作者多年后在另一篇文章中写到:对于您,我的父亲,我有太多的感激,那如山的父爱将是我此生都无以回报的。有太多的话,太多的爱我想对父亲来倾诉。然而此时此刻,我只想说:'父亲,您是我永远的骄傲!'】

2、品读名句,升华情感。

'爱,永不熄灭的灯!'以此为契机,激发孩子们心底的感动。

3、拓展交流,再现亲情。

你生活中有这样的感人事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通过文本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生活,对渗透人文教育达到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六、课堂达标,当堂检测。

1、用'尴尬'说话。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没过几天,冰灯就化了。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珍藏'的意思是,说'那是一盏最美的灯'的原因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外实践

对爸爸妈妈进行一次专题采访,请父母讲一讲对自己感人的爱的故事。

【既突出了重点,又实现了文路、教路和学路的有机统一,深化文本内涵。】

说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评价:

课堂结束前,由小组长负责总结评价,从学生的参与度、展示、质疑的精彩度等方面表扬本节课的优秀学生,评出优秀学习小组和学习之星。

二、教学反思:

1、课堂伊始,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质疑,鼓励学生'想问、会问、善问',使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诵读品读法让学生感悟到了文中浓浓的亲情。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浓厚,表现积极,实现了有效学习。

3、充分挖掘教材,进行补白的创造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情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有效性与发展性原则。

不足之处:

要求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之间发生的感人事迹时,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说出的事例非常平淡,没有代表性。如果当时我能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那学生就能在讨论中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了。

《说课稿汇编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