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教材简析】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以聋哑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教学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鱼游到了纸上”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目标确立】
根据中年段 “如何抓住重点词语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内容,更好的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我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抓住描写聋哑青年画鱼和观鱼的句子进行训练。
2、能力目标:
(1)有目的的进行课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设计与教学特色】
一、欣赏名画,导入新课;师故设悬念,生巧解课题。
师生一起欣赏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欣赏后,请生谈谈这几幅画画得怎样?教师适时引导:今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一位能让鱼游到纸上的“特殊”画家,那就是27课《鱼画到了纸上》(教师有意把“游”板书成“画”)。当生质疑时,师故作愕然,问道:“不对吧,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请生回忆课文内容回答,巧解课题。
(导入这一环节,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名画,感知画画得栩栩如生,如同真的一样,体会画家技法之娴熟,巧妙导入新课。我又想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住。”因而我创设一个生活场景,从俗语导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解题:为什么是游而不是画。)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一)出示问题1:课文中哪些句子,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有关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体会字词句含义,有感情朗读。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句并借助多媒体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其体会青年画家技法之高超。
(二)问题2:这位聋哑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的鲜活逼真,如同游到了纸上?请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字词句的含义,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1、学生进行“读——思——画——批——读”,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并用多种方法阅读,如:指名读、范读、比赛读、评价读等,体会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三)交流:“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美读课文。此时学生心里对聋哑青年的专注、勤奋产生了敬佩之情。以轻柔音乐为背景,请学生随着音乐美读使自己感受颇深的句子,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研读课文这一环节,体现了以下四个特色:
1、结构清晰。整个环节紧紧围绕着“鱼游到了纸上”这一主线展开了两个问题,即“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聋哑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如同鱼游到了纸上?”
2、语言文字训练。特别突出了读的训练,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中描写青年画鱼、观鱼的情节语句优美,让学生多朗读、感受,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体味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分析中理解词意,体会句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语言文字训练还体现在:我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结合围观人的语言、神态、动作想象当时议论的情景,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文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3、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青年画鱼、看鱼的图画和有关句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把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呆呆地、静静地……”用鲜明的颜色突出,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句意。
4、突破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尝试用关联词语“之所以……因为……”和成语“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拓展延伸。
1、从这位青年由“心中有鱼到纸上游鱼”的学画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2、交流课前搜集到有关勤奋刻苦、专心致志的名人故事。
(拓展延伸环节以故事感染学生,使学生学习勤奋、专注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鼓励学生学习青年和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总结全文。
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那我们今后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作为教学活动的教具和学具是我们的园本课程"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一直提倡的做法,也是新《纲要》倡导的做法。糖果是每个幼儿喜爱的食品,也是便于收集的物品,利用糖果开展数数游戏更符合"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日常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找宝贝"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之一,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对此更是感兴趣。本次活动我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
根据《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二、活动目标
一般来说,3,4岁的儿童对数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认识,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可为幼儿 在今后学习数 ……此处隐藏7592个字……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教师课结合多媒体,可适时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新课标中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教师在因势利导引出这个话题之后,可通过多媒体呈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首诗中所透视出来的情怀进行点拨,这种点拨非常关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动荡不安这个大背景下,诗中通过一次风雨袭击茅屋之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起监督作用或作为平等主体参与谈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相互顺序可以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每个环节完成之后,可根据上面的语言灵活进行连贯,整个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开放、灵活的原则。
(三)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四)关于作业。
师生一起,以小课题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这样设计出于以下几个考虑: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失败意识以及成功意识。
(五)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悲
社会
自然
生理
此板书呈金字塔型,意在隐喻:悲是本诗的核心情感内涵;由自然而及个人而及社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