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推荐】说课稿四篇

时间:2021-10-18 01:22:07 收藏本文
【推荐】说课稿四篇

【推荐】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

《生命生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是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的第一个单元,内容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的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这篇优秀的散文。作者以女性的细腻和和敏感观察寻常的生命现象引出对人生的思考,感悟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爱。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叶圣陶说“教材是个例子”。《生命生命》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培养,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本单元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影响深远,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本课安排了以下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三个事例所蕴含的内涵。

(2)学会品味精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获得不同的感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和讨论,形成一种活泼有序的课堂学习氛围。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进学生阅读本文的体验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体现新课标“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的理念,本课安排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习并尝试作者关注自然,思考人生,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进学生对生命的体验和生命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珍爱生命。

2、教学难点

从三个事例中引出多角度的思考。

四、教师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时,除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还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处理句内停顿,正确处理轻重音等朗读技巧层面的指导。这是因为,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并且能使学生的语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2、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讨论抓住以下两点:

(1)三个事例分别蕴含着怎样的内涵。由此纪出了作者的哪些思考?

(2)这三个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它思考?

(3)你认为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写得最准确生动而又精彩?说出你的理由。设计这些讨论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由“所见”到“所想”“所悟”的思路。同时培养学生品味、欣赏文章精彩内容的能力。

五、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只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质疑中创新。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设计思路描述

本文的教学思路可设计为:情景体验———循情明理———拓展证理

情景体验:从事例入手,重点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生命存在以及生命的状态。

循情明理:由事例引向作者有关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拓展证理:由课文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求追寻生命价值的事例,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八、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杏林子,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者的生活境地。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由学生谈谈如何读好这篇课文,然后点同学试读再让学生评价,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写了怎样的三

件事情,你从这些事例中体验中体验到了什么?

A、那是一只怎样的小飞蛾?“我”为什么把它放了?

B、小香瓜苗的生存条件是怎样的?“我”从小香瓜苗那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寻粒小小的种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C:为什么听自己的心跳却令自己“震撼”?

2、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呢?

3、齐读倒数了3自然段。

4、你能否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呢?

(四个小组讨论)然后点同学说。

过渡:大家都从生活中举出了事例。那我们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吧。

5、就这三个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它思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把合作的成果在班上共同交流。

6、教师小结: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学习,我们不仅探讨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得到了更多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四)精读赏析

过渡: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来仔细研读文章,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

(五)教师总结

(六)延伸拓展

以“人生的启迪”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寻常事例引发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生之欲望对生命负责,让它更有意义

瓜子求争:顽强的生命力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静听心跳:生命意识珍惜生命,为它奋斗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 ……此处隐藏3430个字……本文我计划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读通读透课文,感受翠鸟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第二课时主要进行角色体会,换位研讨,领会写作方法,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

1、自学14个生字,能自主选择重点或难学字与同学交流。

2、读通读透课文感受翠鸟美、文字美。

3、培养展示自我的欲望,努力使学生愿读、爱读,乐于与他们分享成功快乐。

第二课时目标:

1、通过角色体会,进一步感受文本美、鸟美,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2、进一步品读研讨,领会本文写作方法。

七、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赏图激趣,引出课题,探究“翠”之所在。

教学伊始,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组色彩鲜艳的翠鸟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课题。课题中的“翠”字恰好是生字,且是难写字,所以在板书课题时,我会以请教者的口气向学生讨教:“翠字怎样写呢?请大家给我做小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翠”的“羽”部是不带钩的。

接着我以这一“翠”字做探究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翠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样弄懂这个字的意思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是通过看图弄懂的,也可能回答是通过读课文弄懂的,或回答是通过问别人弄懂的,也许还会有其它的回答,我都会加以肯定,让学生懂得这些就是获取知识的好途径、好办法。

最后,我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引导学生感悟音韵的和谐美。

过渡语:同学们真聪明,我们还没正式学习课文,同学们就懂得了这么多知识,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一定能懂得更多。有信心吗?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看谁学得更好。

(二)、熟读文本,感受鸟美、文美。

1、录音范读:

南方的学生说普通话容易带上地方音,且本人普通话也不甚标准,加上本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有困难,故我决定利用录音朗读作示范,降低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同时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并让学生先从听觉上感受文章的美。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听完录音,我向学生煽情:“这位阿姨读得真好啊。不知同学们能不能读得像她一样好,或者读得比她还要好呢?”并明确初读的任务:“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谁不仅能把课文读通顺,而且还能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读准它的拼音,记住它的字形,等会我们比比谁学懂的生字多。”

学生自读自学完后,我布置二人小组互查互助:“把你会读的生字词读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不会读的字请你当小老师教教他。两个人都不会读的做个记号,等会向其它同学或老师请教。”之后抽样检查哪个二人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多,加以表扬奖励。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对这个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是可行的,教师起的是帮导的作用。

这个环节控制在5分钟以内。

3、细读课文,感悟鸟美、文美。

自学生字后,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同学们真能干啊,不用老师教就把生字学懂了,真了不起!请你再把课文读上两三遍吧,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看谁懂得的最多。”

学生充分地读了之后,我安排四人小组进行学后交流,让学生学会从他人处获取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起到帮助学困生读懂课文的作用。

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引导学生寻找支持自己意见的依据,并引入到相应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品词品句的训练,引导学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环节,我准备了可灵活切换的课件,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句,深入感受鸟之美、文之美。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三)、竞读、展示读。

待学生读透、读懂文本后,我组织学生开展竞读或展示读活动,在进一步品读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乐于与他人分享成功快乐的品质。

第二课时:

对于第二课时,我重点说说三个主要环节:

(一)、角色体会,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通过开展采访活动,进行角色体会:学生扮演翠鸟,教师以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身份对翠鸟们进行采访。我设计了下面三个采访问题:

(1)、翠鸟们,你们长得真漂亮啊,能否自我介绍啊?

(2)、你们叼鱼的本领很高,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叼鱼的?

(3)、你们还想向我介绍些什么呢?

(4)、你们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吗?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改述课文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说说课本中没讲到的,自己懂得的有关翠鸟的知识,让学生感受课外学习与积累带来的好处。

第四个问题通过学生与鸟换位的思考,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审视现状中人和动物的关系,内化地衍生出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二)、换位研讨,领会写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十分鲜明,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文。但对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方法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我采取与学生换位的办法,将采访活动转移到请教的角度,把学生推到自主研究的地位,让学生把从文本中间接得到的写作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从而领会到写作的方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请求:

(1)、回去后我要写一篇介绍你们的文章投到报社发表,你们这儿有没有现成写你们翠鸟的文章供我参考啊?谁帮我读读?

(2)、我的文章该怎么写才写得生动、吸引人呢?请大家帮帮我好吗?

(三)、拓展探究,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也是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至课外的一个桥梁,课内的学习是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去,到更广阔的课外领域中吸收更多的营养,通过设计下面两个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1)、网上及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不少介绍翠鸟和其它动物的文章或书籍,你们可以去看看,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有位三年级的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后,做了一个“翠鸟之家”网站。同学们可以向他学习,也试着做一个网页或出一份手抄报,技术上可以向电脑老师或美术老师请教。比一比,看谁的作品做得更好。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板书:

12 翠 鸟

外形:美 动作: 快

第二课时板书:

12 翠 鸟

(外形)——(叼鱼的本领)——(住处)

《【推荐】说课稿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