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以“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为主题展开。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生物)和无生命的(生物),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需要营养,有反应等几个基本特征。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对“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清晰地概念。也为学习本单元的其它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如果问有生命的物体是什么样的,他们会说是“活的”。这是他们以往对有生命物体的认识积累。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探求学生对有生命物体的已有认知,另一方面把学生带到某一具体环境中去寻找他们认为有生命的物体,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
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我主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对有生命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教学就是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形成比较科学的识。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课的教法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法,启发引导等。本课的学法法主要包括观察思考、信息搜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五、教学准备
科学课上要让学生探究科学、理解科学,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活动,怎样才能开展起像模像样的探究活动呢?重要的就是课前准备,因此,上科学课之前的准备是关乎小学生探究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1.教师选择一些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尺、放大镜等)。
4.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5.投影仪及相关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欣赏图片,对比月球与地球的不同。
2、导入:地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处处都有生命火花在闪烁,在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有生命的物体,这节课我们就去校园里去寻找它们吧!
第二部分:实践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准备部分
1.小组为单位,选出记录员、安全员、小组长等。老师向学生讲清活动的任务。也就是说“你们要干什么去?”
老师提醒学生寻找要细心,不要遗漏屋檐下、墙角里,提醒学生植物也有生命。
【设计意图】室外寻找,室外观察活动是科学课中最难组织的一项工作,因为三年级学生年龄还小,自律能力较差,所以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我经常多给学生封“官”。如记录员、安全员、小组长等,使学生感到别人在管自己的同时,自己也在管着别人,同学间形成团结向上的精神,有利于室外活动的开展。
2.发记录表,讲清如何记录,强调可以写,也可以画。
【设计意图】填写记录表的目的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为突破难点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植物或小动物的名称不清楚时,就会产生急躁心理,会跑着找老师问。为了避免打乱小组内的活动秩序,所以强调可以写,也可以画。
3.观察记录时间15分钟,以老师的哨声为准。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搜寻效率。
4.学生不要伤害小动物,不要破坏环境 ,更要注意安全。
活动部分 学生分组寻找、观察,老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第三部分:交流、讨论
1.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老师有意识的让那些用特殊形式记录的小组先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这些有特色的记录,能对学生记录的多样性起到鼓励的作用。及时对学生的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2.在此基础上,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提问:这些都是在校园里找到的,在其他地方,有没有见过有生命的物体呢?
【设计意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汇报,引起学生对“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的思考。为后面小结有生命的物体的特征做好铺垫。
4.小组讨论:为什么说这些物体是有生命的,它们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师小结:生物体都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归为一类,称为生物,把没有生命的物体(课桌、书本、文具……)称为非生物。生物有动物、植物两大类。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
下面这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见书13页)
需要说明的是:水中的鲜花、种子、蔬菜和水果因生命活动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可视为有生命的物体。
第五部分:诗歌欣赏
1.播放光碟:配乐朗诵“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一当我走进树林,眼前一片生机盎然……
2.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首未写完的诗,请你们发挥想像力,模仿上面的诗句继续往下写。
3. 学生写小诗,师巡视。展示、朗读小诗。
【设计意图】把单元页的科学小诗挪到这节课的结尾进行教学,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续写的小诗,仿佛置身于诗中描写的意境中,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教师发自内心的感叹,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这种情景的熏陶下,学生热爱生命世界的真实情感被激发了,使该课的教学效果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动物:(苍蝇、蟾蜍、小鸟、蜗牛、蚯蚓、鱼、人类……)
生 物
植物:(花、草、树……)
……此处隐藏7740个字……么要射掉九个太阳?
通过直观的动画呈现,运用发现教学法第一个步骤——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矛盾。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景之中。
教师总结:回顾前面1.2节学的知识,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单是一个太阳每分钟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太阳表面的温度约达6000K,可是到达地球的却不及太阳辐射总量的22亿分之一,这之间的能量哪去了?
2.讲授新课:我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通过课本图2.2的对比,图1和图2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么强烈?通过学生分四个组讨论,我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相同点是地球、月球都是不发光的球体,其能源都是来源于太阳辐射,不同的是地球隔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保护着地球。因为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和保温作用,以至于地球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晚上的气温不会太低,减少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进入本次课程内容——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效果:运用发现教学法中的类比发现,诱导学生发现两图中的共性和区别,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学生在观察两幅图都能够很好的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区别,其中第二组学生描述的比较完整。接着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把矛盾抛向学生。
过渡问题:大气层相当于一扇大门,为什么允许大量的太阳能量进,却只有少部分的能量逸出?首先就要了解太阳和地球两者辐射过程中不同的波长特点。进入主题。
(2)本次课程重点我依次分三个层次来授课。主要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①太阳以什么样的形式向地球传递能量,有什么特点?②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发生了哪些一系列的能量变化?③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又发生哪些模式的转变?
①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思考以上三个问题,从中选代表进行总结。通过学生的观察图,分析图,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太阳能量辐射的特点:以多种波长形式辐射,只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教学效果:在下结论时我语音加重并有停顿。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同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总结性的字段。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图表结合,直观对比方法,图表法直观并高效。以分组形式进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并得出结论。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们都感觉到成功的乐趣。如(表1、图4)。
光区波长(λ)范围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百分比
紫外光区<0.4μm紫外线7%
可见光区0.4—0.76μm可见光50%
红外光区>0.76μm红外线43%
太阳能量辐射特点:以多种波长形式辐射,只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大气的削弱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时间上我分配较多。在教法上我采用抽象化直观的方法,运用波浪学说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图5),也是本次课的亮点与创新。波浪的波长大于石头的半径,波浪就越过石头,否则就散射开来。原理同大气中波长不同的紫外、红外、可见光射在大气中CO2 、O3 、水汽、尘埃等成份上散射或是反射等削弱方式。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大气削弱原理,学生理解效果也比较好。用列表对比法表示大气削弱作用(表2)。图表对比与总结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图5 波浪学说
削弱方式大气成份波长范围削弱强度
吸收CO2 、O3 、水汽紫外、红外弱
散射微笑尘埃可见(兰、紫)中
反射较大尘埃、云层可见(红、紫)强
表2
③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释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这一实验原理时,我采用举例法,如太阳温度相对地球来说比较高,所以太阳是短波辐射,地球是长波辐射,使其简单化。通过指导学生读书,真正理解过渡语中所提出的问题。同时通过几道简单习题进行巩固。
教学效果:根据皮连生认为知识学习过程分为:习得—巩固-转化-迁移和应用,即行为认知主义的R-S理论,学生基本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其中的原理,并能在练习中运用起来。
(3) 运用生活中例子:为什么夏天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为什么农民用人造烟幕在晚秋或寒冬防御霜冻?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交通灯中为什么使用红灯停?等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掌握本次课程的实用性。
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心动。运用马斯洛的人文主义,所遵循的方法是创设情景——列举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分析——教师总结,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讨论问题的兴趣也很浓,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4) 全球的热量平衡意义。主要强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和保温的重要作用,要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臭氧层,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要把握规律,保护地球。注重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提高环保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效果:通过介绍全球的热量平衡意义,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来向学生强调一个地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接近生活,学生的参与性很强,列举了生活中很多关于保护环境的实例,一些破坏行为也得到了学生的关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课堂作业
我对本次课做了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图书馆、报纸等),提倡学生多观察、思考、分析,提高他们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鼓励他们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五、小结
本次课主要是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有目的的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主要是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区别;通过图片的展示,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通过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例子“如波浪学说”来解释复杂的原理;用学过的原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的学习热情比较高,基本原理都能够掌握,并能迁移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同时也提高了环保意识。
六、教学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太阳辐射光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吸收作用
二、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2、大气的温室效应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三、全球热量平衡
文档内含有图片、公式、文本框、特殊符号网页页面不显示,请点击免费下载完整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