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一个太阳和月亮,但是对于小班小朋友来说,还分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太阳,什么时候会出现月亮。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高兴看着天上的太阳告诉我,林老师你看天上有一个太阳,可是林芯颖却说不对,那是月亮,孩子们就开始出现了争执。
孩子们对太阳是白天出现的,而月亮是黑夜才出现的这样的一个自然现象了解还比较模糊。《太阳和月亮》这节课中的白天和黑夜是一个最突显的素材,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加上班上孩子喜欢琅琅上口的儿歌,于是,我尝试通过引导幼儿对儿歌的欣赏和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体会文学作品的情趣。所以我选择了《太阳和月亮》这篇充满趣味性、童真性的诗歌,萌发孩子们对诗歌活动的兴趣。
我班现有15名幼儿,其中男生4人,女生11人。部分幼儿已有上过托班,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小班学习生活,孩子们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同时有较强的表演和探索欲望,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太阳和月亮》。
2、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起着最重要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材本身具有的趣味性为依据,整合了艺术、社会、健康、科学等领域,从情感、认知、能力,三方面确立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
1)乐意与同伴一起交流欣赏诗歌,对诗歌活动感兴趣。
2)理解诗歌内容,愿意用 “……醒来了”“……睡着了”句型说一句话 。
3)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热闹”和“静悄悄”,理解“热闹”和“静悄悄”的含义。
3、说活动准备:
(1)在知识准备方面:
在课前发挥家园共育的有效资源互动,收集有关太阳和月亮的图片、书籍、光盘资料等。初步感知太阳和月亮的外型特点,能区分太阳和月亮,知道太阳是白天出来的,月亮是晚上出来的。
(2)在物质准备方面:
A、本次活动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把太阳出来白天的活动和月亮出来黑夜的活动,通过多媒体的
不错的方式直观、生动、有趣的展示给孩子们,感受太阳出来了,小动物、小朋友都醒来了;月亮出来了,大家都睡着了,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愿意用:“……醒来了”“……睡着了”句型说一句话,更好地增强了活动趣味性,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
B、为了更好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优美,我还准备了太阳、月亮、小草、花、小鸟、小朋友等图片;另外,课件中《欢乐颂》和《摇呀摇》两段歌曲分别营造出活泼和安静的氛围,两段音乐鲜明地对比让幼儿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热闹”和“静悄悄”的不同场景,在游戏体验中进一步理解了“热闹”和“静悄悄”的含义。
(3)在空间准备方面:
为了便于让所有的幼儿都能清晰地观看课件,我将本次活动座位设立为马蹄形,既保证幼儿观看环境,中间空出的场地还可以保障后面游戏环节的顺利开展。
二、说教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师生互动,以热情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通过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法、提问法,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使活动得到深化。
首先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区分白天和黑夜的活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而多媒体动画课件的呈现直观、生动地展示了这一自然现象,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其次是提问法:有目的的提问能启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在分段和完整观看前,都运用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使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帮助幼儿逐步理解诗歌内容。
再次,在活动中我还将运用游戏法,动静结合,让孩子们在音乐旋律的伴随下边表演边念诵诗歌,从而更好地对所学内容加以巩固。
此外,我还将根据活动开展情况,适时地采用正面教育法、鼓励法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参与活动,将艺术、社会、健康和科学领域有机整合,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
更升华了情感。
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发现,认知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所以本次活动幼儿主要采用:视听结合法、游戏体验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遵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原则,本次活动共有4个环节:
不错的激发兴趣、观看课件—欣赏理解诗歌—游戏体验—活动延伸
(一)激发兴趣、观看课件;
此环节主要采用分段欣赏的方式观看课件,并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理解诗歌;
此环节主要采用完整欣赏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也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提问:
1、 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 (感受白天的热闹气氛)
2、 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月亮出来了,还有谁睡着了? (感受黑夜的安静气氛)
重点:学说:~~醒来了;~~~睡着了
难点:区分白天活动的“热闹”景象和黑夜活动“静悄悄”的景象,从而理解“热闹”和“静悄悄”的含义。
(三)游戏体验;
此环节主要以“欢乐颂”和“摇呀摇”两段动静鲜明的音乐旋律做背景,在音乐的节奏变化中,启发幼儿按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表现诗歌中“热闹”和“静悄悄”的场景,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诗歌内容,理解“热闹”和“静悄悄”的含义,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实践体验中理解。
(四)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简单创编诗歌。
2、组织表演游戏活动,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望。
五、效果预测
我想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设计的本次活动,通过生动的课件和趣味的游戏方式,孩子们参与的兴趣会比较浓厚,积极、主动性会比较高,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比如理解词汇含义方面,不过,我将根据孩子的表现、学习态度和方式,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说课稿 篇2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找骆驼》,我的说课主要分为以下几 ……此处隐藏3989个字……) 复习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
2、出示0~5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读数。
(二) 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棵数,并猜一猜我们今天
要学习什么,从而揭示课题:6和7的认识。
(三) 新授
1、教学6、7的意义。
(1)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分别有多少?
(2) 引导学生将数的物体的数量用学具表示出来。摆好后,跟
同桌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3)用点子图表示出6和7。
(4)用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再添上一根,用7根小
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6”和“7”。
(6)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7”这两个数来表示。
2、教学数序
(1)师拨计数器,边拨边问。拨到5颗珠子后,问:“有几颗珠子?再拨1颗是几颗珠子?”指着第6颗珠子问:“这是第几颗珠子?再拨1颗,有几颗珠子?”指着第7颗珠子问:“这是第几颗珠子?”
让学生在拨、想、说、议中理解5添上1是6,6添上1是7。
(2)出示直尺图(写上0、1、2、( )、4、5、( )、( ))。
要求学生根据数序填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全班一起
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开展快速问答游戏。
3、比较数的大小。
请三名同学(年龄分别为5、6、7岁),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年龄
大小,然后出示点子图(5、6、7),让学生根据点子图来验证5、6、7的大小。
4、教学基数和序数。
(1)课件出示金鱼图。
师:左数第6瓶有几条金鱼?有6条金鱼的是第几瓶?第7瓶有
几条金鱼?
(2)游戏:请9名学生站成一排,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①右边的6个同学手牵手。
②左边第7个同学跳一跳。
5、教学6、7的写法。
(1)师在黑板上范写。
(2)书空写“6”、“7”,再在书上描红。
(四)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你学会了什么?
说课稿 篇5《生活中的轴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研究轴对称图形与成轴对称两个概念,为更好地把握这一节课时内容,对本课时教案予以说明:
一、 本节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
1、 知识的内在联系
《生活中的轴对称》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初中阶段,它既是前面全等三角形概念的拓展与延伸,又是图形全等的具体应用,是与平移、旋转等相关联的又一种图形变换方式,也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图形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这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从欣赏视频和图片出发,以操作、观察、想象、发现、概括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3、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类比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得出成轴对称的概念。
二、 教学目标定位
素质化的教学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在三维目标指引下的精神生产活动。全面化解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各项目标与具体学习内容有机地整合,这既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轴对称的共同特征,探索它的性质,并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找出对称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形欣赏、观察、折叠、剪纸,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感受轴对称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诊断分析
学生在小学对轴对称现象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前面的几何学习,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几何知识,但他们的几何认知能力仍处于较低级的阶段。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基础,我采用了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操作发现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学生容易掌握的有:1、掌握轴对称图形与成轴对称的概念;2、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现象;3、画出对称轴,找出对称点;不易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地方有:1、对称轴是一条直线;2、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性质;成轴对称是两个图形的关系;3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成轴对称只有一条对称轴。
四、 教学实施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概念形成是概念学习历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思维过程中最复杂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概念教学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尝试应用,巩固新知;放飞想象,体验创造;反思盘点,整合新知;知识拓展,深化提高;实践应用,解决问题这七个教学环节来实现本节课的构建。
为了体现轴对称的美我设计了一段视频展示大气恢弘、而又无处不体现对称美的故宫建筑,并配以旁白吸引学生的眼球,既孕育了新知,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多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非常容易的探索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环节,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用问题串层层递进,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再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轴对称和成轴对称的概念,并用表格式的归纳加深学生对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以此突出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尝试应用,巩固新知”环节,用闯关的形式通过欣赏、猜想、推理、说明生活中成轴对称的美无处不在,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推理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放飞想象,体验创造”我让学生自己创作出富有特色的轴对称图形,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最后向学生展示飞机的对称、闹钟的对称、人的眼睛的对称使学生知道对称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有许多科学道理。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发现美、欣赏美、探索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意识。最后精心设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